同盟会在长春的早期活动

辛亥革命网 2018-01-09 08:48 来源:长春晚报 作者:长春晚报 查看:

现在能看到的记载,最早来到长春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当是河北保定人商震。商震,字启予,曾是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光绪三十二年(1906)来到长春,当时才18岁。

  经过百年发展,到光绪末年,长春人口大增,商贸发达,社会发展。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长春又成为东清、南满铁路起点,日、俄、清三方势力在长春进行激烈斗争,清政府通过在长春建商埠的方式,来对抗日俄在长附属地的扩张。由于俄国和日本都有正式军队驻扎长春,于是在光绪三十二年,北洋新军的精锐、陆军第三镇,在曹锟的带领下也进驻长春。长春自开商埠后,大量流民、商人和知识分子来到长春谋求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同盟会会员,于是革命的火种开始在长春生成起来。

  从大形势来说,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是受到严格控制的。1905年,同盟会成立,其活动中心是在南方省份,但东北仍是他们重视的区域。1906年,同盟会派出会员来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比如宋教仁、廖仲恺、吴昆、蒋大同、商震等人,都曾在东北通过开办新式学校、演说会、办报纸、进入军队等方式,宣传革命。其中商震、蒋大同等把长春作为主要活动区域。

  现在能看到的记载,最早来到长春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当是河北保定人商震。商震,字启予,曾是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光绪三十二年(1906)来到长春,当时才18岁。

  到达长春之后,商震发现这里“土壤丰裕、风气敝锢” ,文化十分落后,于是他以开通民智为己任,极力组织筹建演说会,普及学校、官话字母学堂等机构。但以移民为主体的长春,“乡绅顽固、人民庸愚”,是非常不重视学习和教育的。筹划办学经费非常困难,但商震没有气馁,相反“悉心计虑,昼夜勤劳”,最后通过关系,得到了长春知府宋春霆的支持,在长春城内的财神庙开设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后来移到长春龙王庙,这是长春最早的新式小学。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商振真实的身份,媒体还曾赞扬他“百折不回之精神,庶能收公益之效果”。

  从后来的资料上推断,商振应当在长春发展了一批同盟会员,比如清光绪年间的举人高鸿飞,也是长春有名的士绅,是较早加入同盟会的长春人之一,即可能是商震发展的。

  光绪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筹办自治,开办新式教育,组织宣讲所,也很注重开通民智,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在一些学校和官方机构中,有一些人曾留学日本,还有一些是在北京等地受过高等教育;而一些开明士绅也对资产阶级思想有所接受,革命思潮开始在长春萌芽。

前左一为黄兴,左四为宋教仁

  宣统元年秋天,长期共同潜伏于辽宁辽阳八旗学堂秘密反清的同盟会员蒋大同潜入长春,联络已在长春的同盟会员齐希武、徐竹平、周普生、左雨农等人,并说服长春本地的开明士绅,共同筹办《长春日报》,以开风气。这一举措得到了长春多名士绅的支持,在《长春日报》招股简章上,曾共有39人签字赞成,其中多是长春的士绅、商人及官学等界人士。

  蒋大同、高鸿飞等人在《为集股开办〈长春日报〉请立案转详分布报律事给吉林西路道陈希贤禀文》中指出:国势之扩张全在民智之发达,尤凭报纸之鼓吹。长春地处东三省中枢,为欧亚两洲人之荟萃处,而南北满之铁路又以此为会归,市场日辟,商贾云集,飓风怒潮,势不可遏。我国苟不亟开民智,共求抵御之方,将恐优绌悬异,权利尽付他人。”所以,《长春日报》会“藉以开通民智,联合团体,以稍补时事于万一”。据《盛京时报》记载,宣统元年闰二月初一《长春日报》正式创刊发行。发行人兼总编辑刘廷元、主编魏毓兰以及多名记者和书记员,都是同盟会员。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熊成基,安庆起义发动者,也化名张建勋,在报社内兼任编辑和校对。后来在帝国主义的干涉、清政府的打击和经费困难等重重压力下,创刊不到两个月的《长春日报》被迫停刊。

  上述一部分同盟会员通过办报、办学校的方式,在长春发动民众。而在长春影响最大的,还是革命党人熊成基。熊成基是江苏扬州人,1908年,借清政府令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集结安徽太湖举行秋操之机,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反清武装起义——安庆起义。起义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加入了同盟会。不久,受黄兴委派,熊成基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几次来到长春。

  1909年9月,熊成基再次来长春,想通过售书的方式“联络俄人”,一为筹得革命经费,二为“酿成战局”策划反清起义。但他不小心向长春商人臧贯三泄露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时期,许多同盟会成员在吉林、长春开展革命活动,吉林巡抚和长春各级官员严防革命党人“潜谋起事”,并对告密者悬以重赏。于是,臧贯三向吉林巡抚陈昭常告发了熊成基。当时的吉林西路道颜世清立即派长春巡警局警务长陈友璋去哈尔滨进行抓捕。1910年1月30日,熊成基在哈尔滨宾如客栈被捕,次日晚被押解到长春,随后又被送到省城吉林进行审讯。审讯中,熊成基并不隐瞒自己的革命行为,在“自供词”中,他直言就是“推翻野蛮专制政府,重新组织新政府,俾我同胞共享之幸福,以涤我祖国历史上莫大耻辱”。

  1910年2月27日,熊成基在吉林市巴尔虎门外刑场英勇赴死。临刑前,他对民众说: “我非盗犯,乃欲为民倡议不遂而死之首领也,今生已矣。我死,愿继我而起者大有徒也。”并声言 “吾愿以一腔热血,浇灌自由之花”,表现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时年只有23岁。

  长春官界的许多人,是踏着熊成基的鲜血得到提升的,多名“出力文武各员”受到奖励,比如颜世清,俟升缺后赏给头品顶戴;原来因事被革职的陈友璋,这次则“保请开复”原职。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