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2)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国学参考网 作者:章开沅、林增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章炳麟也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的那篇沁人肺腑的政论文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于批判改良派的君主

从批判康有为的天命论出发,章太炎还正确地指出:“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并且进而论证了革命与立宪的难易问题,认为:二者相校,“革命犹易,立宪批准”。因为,实行君主立宪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上要有有才能的君主,下要有人民的拥护。现在人民普遍痛恨清政府,而光绪又是一个窝囊废,”天下信其最绌矣”。所以两个条件均不具备。至于革命,人民是“合意”的,有才能的革命领袖是从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当华盛顿、拿破仑没没无闻的时候,天下有谁知道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呢?所以,两者比较,还是革命比立宪容易。
 
章太炎又指出:所谓立宪政治的上、下议院之设立,根本不能解决人民的无权问题。因为在清政府的严密控制下,下议院的决议,上议院可以否决,而“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则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则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而广大人民都是无份的,那里还谈得上什么“议权”呢?
 
难道中国真的是“民智未开”,不可革命,只可立宪吗?章太炎回答道:否。“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他举例说,明末李自成起义,开始只是迫于饥寒,揭竿而起,并没有明确的革命观念。但随着斗争的发展,“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赈饥济困之事兴,岂李自成生而有是志哉?”从义和团到景廷宾起义也是这样,先是“扶清灭洋”,后来才提出“扫清灭洋”,也是从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立军起事,“深信英人,密约漏情,乃卒为其所卖”。现在广西的会党,接受前人的教训,“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这就说明,经过一次“竞争”,后者必胜过前者。可以肯定,将来必然还有超过广西会党的人民斗争。所以,他充满信心地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惧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而且还是“补泻兼备之良药”。“民主之兴,实由时势迫之,而亦由竞争以生此智慧者也。”
对于革命要流血的问题,章太炎认为:为革命流血是有价值的。事实上,革命固然要流血,难道君主立宪就“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在世界历史上,英、奥、德、意诸国,都是数经“民变”,才得到“自由议政之权”。既然叫作“民变”,就不是仅用口舌所能变,而必须“以长戟劲弩飞丸发旝变也。”这就是必要的“流血”。近观日本立宪之始,也还是经过了这种“血战”的。既然立宪都是“流血成河,死人如麻”,那么,革命流血又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
 
至于革命会遭到外国干涉的问题,章太炎理直气壮地回答:“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问题是革命者敢于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在“献血举义”之时决不能因此而“少沮”。正当“新学发见”、“人心奋厉”、革命刚刚“萌芽”之际,康有为就急急忙忙跳出来,“以逆料未中之言,沮其方新之气”,这不是别有用心吗?同时,章太炎认为,与外国打交道,“运帧之事,势不可无,而乞师之举不必果有”;特别要注意“利用外人,而不为外人所干涉”。这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对于反清与反帝的关系问题,章太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不打倒清朝反动统治,而想要中国“以期至乎独立不羁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浸微浸衰,亦终为欧美之奴隶而已矣。”因为,在他看来,“非种不锄,良种不滋;败群不除,善群不殖”。如果不用“大彗”扫除了“故家污俗”,是不可能求得祖国的独立和自存的。
 
就是这样,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中,章太炎坚决站在民族民主革命立场上,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而对于革命斗争则给予热情的讴歌。
 
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深重压迫下,挺身而出,向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挑战,直斥皇帝为小丑,公开倡言反清革命,这自然要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并且使统治者感到极大的震恐。反动官员们一则说:“章炳麟等大逆不道,世所不容”。再则说:“至章炳麟作《訄书》并《<革命军>序》,又有《驳康有为》之一书,污蔑朝廷,形同悖逆。……查律载:不利于国,谋危社稷,为反;不利于君,谋危宗庙,为大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充分表明了反动统治者愤恨而又惶惶不安的窘困情态,而且也反映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及其序文等作品在政治上的威力。……从1901年到1906年,这是章太炎一生中积极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的时期,他以纸笔为武器,与专制帝王、传统思想进行了勇猛的斗争,留下了“所向披靡,令人神往”的篇章,因而在国内外知识界赢得了广泛的推重和声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勤奋的文字宣传工作,已经初步打击了保皇派的气焰,扩大了革命舆论阵地,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为各地革命小团体以至同盟会的先后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