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国粹主义思潮(2)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凤凰网 作者:凤凰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清末民初的国粹主义思潮,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20世纪初,国粹派成员纷纷撰文,宣传“复兴古学”的重要意义。他们引经据典,从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入手,鼓吹学习其成功经验,把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精华发扬光大。邓实指出:“昔欧洲十字军东征,载东方文物以归,意大利古学复兴,建泰氏以国文著述。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三宅雄次郎,倡国粹保全主义。顾东西人士,无不知爱其国者,爱其国者无不知爱其学者。”(注:邓实:《国学保存论》,《政艺通报》甲辰3期。)章太炎宣称:“彼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已。”(注:章太炎:《革命之道德》,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310页。)国粹派极力强调“古学”的重要性,指出“今日欧洲文明,由中世纪倡古学之复兴”(注: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7期,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日。),从而将“复兴古学”与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投身资产阶级革命的热切愿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之情。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不是仅复兴孔学,而是“复兴诸子学”,即重新宣传先秦诸子思想。诚如章太炎所言:“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注: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285页。)故复兴“古学”,首先便是还历史“本真”,恢复诸子百家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学从“至尊”宝座上拉下来。国粹派批判和否定孔学独尊的用意有二:一是指出孔学是专制积弊、国家落后的根源,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清除思想障碍;二是通过对孔子“至尊”地位的否定,使诸子百家获得平等学术地位,由此全面挖掘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精华,达到对“古学”的全面复兴。
 
在“复兴古学”口号下,国粹派热情从事国粹主义宣传。“国学保存会”编缉的《国粹学报》发表了大量宣传国粹的论文,并汇集当时国学权威著作六七百种,明末遗民和乾嘉以来诸儒遗文四五百篇,刊录名人画像图片六百余张。此外“国学保存会”还大规模从事古籍校勘整理,编辑出版《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国学教科书》等著作,在上海设藏书楼、印刷所,并拟设国粹学堂。同时,开办国学讲习会,由刘师培主讲,并编写《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等。后又成立章太炎任社长的国学振起社,“振起国学,发扬国学”,广泛开展国粹主义宣传。与此同时,亦有一些其他报刊宣传国粹,使国粹主义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在宣传国粹、整理国故的同时,国粹派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西政出于中国”、“中西文化相合”、“民主中西相合”等观点。“西政出于中国”论的代表性作品是王仁俊的《格致古微》。该书从儒家典籍、史书及诸子著作中,辑出近200则史料,分别从自然科学、商、工、政俗等21个方面说明“西学、西法、西政皆出于中国”。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所著《周礼政要》一书系统阐发“西政暗合《周礼》”的观点。
 
他把周代三询之法与近代议院制,周代三刺之制与陪审制度,周代司布之官与商部,周代的国学、效学、乡遂之学与近代大中小学进行比照,认为都有相合之处,据此提出西政符合“圣人之道”。刘师培的《中国民约精义》则论述“民主中西相合”说。该书从历代名人著述中辑录180余条体现反专制精神的言论,并用卢梭《民约论》中的观点与之比附,说明古圣与西哲的相通之处和相异之点,并据此得出结论:西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国粹派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深刻反映出在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思考。先是提出“西学中源”,继而出现“中体西用”,19世纪末有“全盘欧化”,时则提出“复兴古学”。这表明,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如何会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是近代中国必然遇到也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但国粹派却没有能够解决这一课题。
 
首先,在“复兴古学”口号下,国粹派表现出一种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不加分析,不作批判,不分优劣地一律大加赞赏,甚至把封建糟粕也当做精华进行吹捧的过分崇古倾向。譬如,他们一面倡导挣脱家族束缚、争取人性解放,一面又提出“家族伦理不可骤废,若以家族伦理为可废,于一群不能和睦,又安望其能合群”(注:刘师培:《伦理教科书》,《刘申叔先生遗书》65册。);一面宣传“合众共和不可已”,一面又扬言“共和之名不足多,专制之名不足讳”(注:章太炎:《代议然否论》,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469页~470页。),造成人们思想认识混乱,也削弱了国粹派反封建的锋芒。为攻击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国粹派盲目崇信、无限抬高中国传统文化,犯了“泥古不化”的错误。譬如在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同时,不伦不类地把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明堂之制”、“询民之法”比附于西方民主制度(注:马叙伦:《天庐政学通义》次六、次三,《国粹学报》9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廿日。);并认为中国本已有“君”,实无必要再设“总统”,“是国不可以废君,废君,是废群也”(注:马叙伦:《天庐政学通义》次六、次三,《国粹学报》9期,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廿日。)。对“凡事古已有之”的宣扬,极易将人们思想导入误区,似乎只要回复古代,现实一切弊端都可迎刃而解。国粹派中许多人都是刚从封建士大夫营垒中决裂出来的,他们虽已投身资产阶级革命,但头脑中还有太多的封建意识。在建设近代民族文化问题上,他们虽然主观上想创造新文化,但又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