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中国社会阶层状况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新京报 作者:武云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的爆发,看上去只是意外,但回眸1911年的中国,革命的发生却并非偶然。从军队、工农、会党等各个层面考察1911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
 

炮火下的汉口

  武昌起义的爆发,看上去只是意外,但回眸1911年的中国,革命的发生却并非偶然。从军队、工农、会党等各个层面考察1911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早已是风雨欲来。

  军队

  1904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建成新军三十六镇,每镇有官兵12500人,总数约45万人。1906年政府改组,兵部与练兵处合并成为陆军部,统率帝国的全部陆军。1910年海军处建立,1911年设立军谘府,醇亲王载沣委派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担任海军处大臣和军谘使,这样满清贵族就掌握了全部的军权。而实际上各省都在组建自己的新军或常备军,尤其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在1911年拥有中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911年中国军队号称一百万,实际只有六十万战斗人员,其中十七万五千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军官总数近七万人,10%是高级将领,其中800人曾到日本学习。

  农民

  光绪和宣统时期没有发生可与太平军、捻军相比的农民暴动,但是层出不穷的民众运动,正在破坏传统的农村社会。在1896年至1911年,《大清历朝实录》记载的“群体性事件”有653次。但官方统计看起来低于实际数字,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做过调查,1909年发生农民起义113起,1910年285起,华北(尤其是直隶省)是动乱的主要地区,但动乱在1911年已遍及中国各个省份。这些骚乱的参加者非常复杂,除了手工业者、船夫、小贩、散兵游勇、算命先生与和尚之外,还有许多士绅文人、有抱负的官员、衙门胥吏、上层地主和商人。他们大部分是由秘密会社煽动起来的,比如迅速扩张的“哥老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名门望族,至少有一个成员加入哥老会。

  流民

  农村的贫困和连年战乱,造成了国内移民的增加。上海人口在1880年只有十万七千多人,到1911年增加为125万人。最大规模的地区间移民运动是北方各省(尤其是直隶、山东)的农民向满洲的迁移。由于清廷的限制,以往只许满人和八旗军使用的满洲地区,开始逐渐向移民开放。1907年,奉天、吉林和黑龙江都变成行省,阻止汉人移民的一切禁令都被取消。1911年奉天人口增加到1069万人,是1897年的两倍。吉林人口增加到373万人,是1897年的五倍。

  工人

  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即工业无产阶级,1894年约十万人,1911年到1912年已经有六十六万余人,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几个主要商埠的大公司集中了大批工人,如上海、广州和武昌三地的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1900年到1910年间有案可查的47次罢工,其中36次发生在上海。1911年全国约有六百个中国人自己兴办的使用机器的制造业和矿业企业,已经铺设的铁路有5600英里。中国人在这些现代商业中的投资总额达到约一亿六千万银元,数目看起来很大,但只合农业投资的百分之六、七。

  手工业者

  20世纪的开头十年,手工业劳动者迅速增加。政府在各省设立工艺局,负责开办学徒作坊,发展技术,以直隶和山东最见成效。根据官方统计,1911年和1912年间,三十个行业共有手工业者1300万人。破产农民变成手工业者,破产手工业者又变成产业工人,最终演变为革命运动的主力。

  留学生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留学生大举出洋,其中多数奔向日本。根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研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1911年约有四千多人。留日的中国毕业生,1911年有登记的准确数字是691人。在留学风高峰时期,很多学生举家赴日,如父亲陪着儿子读书,还有年轻的中国姑娘和缠足的妇女也来学习。日本的教师乐于使留学生相信,他们的国家面临着日本在明治初期的处境。

  革命党

  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大大小小的革命团体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团体约分四大类:其一,与同盟会、光复会或共进会有组织上的关系;其二,上述三会会员以个人身份组织的;其三,受上述三会影响而起,与之呼应的;其四,独立的地方小团体,与上述三会关系不大的。以上四类共计127个,其中有19个成立于1911年。依成立地区分:华中62个,华北24个,华南18个,东北3个,日本14个,美洲4个,南洋1个,欧洲1个。以上数字说明,自兴中会晚期以来,日本和华中地区一直是革命运动的轴心。湖北一地的革命团体有33个,占总数的26%,占华中地区的53%。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于此统计数据可以略窥端倪。 

  (以上资料主要来自《剑桥中国史·晚清卷》及张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团体》)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