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的兴起

辛亥革命网 2010-12-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郭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新政的推行,为新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尤其是在科举废除后,这些都促使清王朝必须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新学堂的兴起
          清末新政的推行,为新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尤其是在科举废除后,这些都促使清王朝必须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根本上来讲,清廷对于近代学堂的兴办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废除科举制度,为近代学堂的兴起扫除了一大障碍;建立各级兴学机构,如劝学所,在推广各州县中小学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以后遂成为各地教育局的前身;广筹学款,各地筹集学款大概有以下办法:1、裁撤旧书院,将其经费用于办学;2、挪其他款项;3、动用应解中央之款;4、加捐加税,这从根本上却严重影响了近代学堂的兴办;解决办学师资,包括聘用外席以及大量选派学生出国学习师范;严定奖罚。清政府在新学堂的兴起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1902一1911年间,近代学堂由700余所发展至52500所,在校学生最高时达到163万多人,其中以四川、直隶、河南、山东和湖北等省发展最迅速。总的来看内地快于沿海,如川、豫、鄂等省就超过苏、浙、粤、闽等省。办学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逐步普及教育,近代学堂设立是由高等、中等再到初等,逐步推广;重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学堂发展的基础,因而备受学务当局的重视。1903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初级师范尚未设立乙时应先办师范传习所;实业教育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全国共有实业学堂137所,学生3693人,1908年189所,学生13616人;1909年254所,学生16649人;1912年达445所,学生36615人。

        近代学堂逐步取代科举书院的过程,就是大量士绅转化,第一,封建绅士的转化。由于近代学堂的兴起和清政府的鼓励,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士绅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新教育的潮流之中,多少接触到一些新学,成为新旧学兼具的第三类知识分子,实标成为士绅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的中间环节。第二,促进了资产阶级参与社会活动和联合。二十世纪初大量出现的教育会同商会一样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重要活动场所;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在教育会中充任要职,如张窖任江苏教育总会副荟长和江宁学务公所议长,张元济任浙江教育总会会长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传播;近代知识分子群出现并趋于革命化的过程。

        当然,由于近代学堂是在清封建统治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化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的,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既受到封建政权的控制,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又受到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走上一条不能正常发展的畸形道路。虽然这些新式学堂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看基本可视为近代学堂的范畴,但同时亦不得不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某些性质,因而表现了极大的局限性。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