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军的建立(3)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政府编练新军在镇压山东人民的反清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山东革命党人的积极策划下,山东新军的部分官兵开始倾
1903年,山东巡抚周馥将武卫右军先锋队改作常备军。1905年,清政府以此为基础编成陆军第五镇。
三、陆军第五镇
1901年,清政府决定推行常备军制,令各省于年内裁汰绿营防勇十之二三,精选若干营组成常备、续备和巡警各军,一律操练新式枪炮。令袁世凯拟定募兵章程。刚刚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在推行“新政”的名义下,再次扩充北洋实力。1902年初,袁世凯派王英楷、王士珍等,分赴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各属,会同各地方军,精选当地壮丁6000人,于1902年编成北洋常备军一镇,名为“左镇”。1903年初,袁世凯将保阳练军暨亲军马队裁并编成马队一标,驻扎马厂,后充实步队、炮队、工辎各营,建立北洋常备军“右镇”。
1903年,清政府命铁良带3000旗丁从北京到保定,开始编练“京旗常备军”,其规章依照北洋军制。接着,袁世凯、铁良奏准京旗常备军添营成协。1905年又添协成镇。
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前,袁世凯以“直隶地方辽阔,边防吃紧”,现有兵力不敷分布为由,奏请清政府批准将左镇改为第一镇,右镇募足步炮马工辎各营,改称第二镇,又添募一镇为第三镇。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以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为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营制饷章,并决定在全国普练新军。1905年,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吸收自强军2000多人及第三镇之一部分,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
北洋常备军第五镇是以武卫右军先锋队为基础扩编而成的。1905年,由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抽调8个营,由第四镇拨来步队4个营、马队1个营、过山炮队1个营共6个营。又在山东各州县招募壮丁,补充6个营,即告成镇。第五镇是北洋六镇中最后编成的。此镇驻地一直在山东。
根据练兵处,兵部颁布的《新订营制饷章》及统一新军番号的规定,第五镇编制及序列为:步队共第九、第十两协,马队第五协,炮队第五协,工程队第五营,辎重队第五营,还有军乐队第五队。标下为营、队、排、棚、兵。步队,每标辖第一、二、三3营,管带各1员。每营辖前、后、左、右4队,队官各1员。每队辖第一、二、三3排,排长各1员。每排辖第一、二、三3棚,正目各1员,副目各1员。每棚正兵4名,副兵8名,备补兵1名,合计目兵15名。全营4队,12排,36棚,目兵540名。马队为每队2排,每排2棚。炮队为每营中、左、右3队。其他与步队同。工程辎重队编制亦与步队同。据《清史稿,兵制三》载,第五镇有官748员,兵11764名。
第五镇首任统制官为吴长纯,由天津镇总兵陆军第四镇统制调任。1906年,吴长纯因病出缺,由天津镇总兵署理第二镇统制张怀芝继任。后由张永成接替,直至辛亥革命。
1905年春,北洋常备军据新制改称陆军,统一番号。第五镇仍称陆军第五镇,仍驻山东。
1906年,署理镇统制张怀芝再次补充兵员。他与山东巡抚商定,由按察司确定数目,行知各州县,选募壮丁。以实系地方良民,年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身长4尺8寸上下,素无不良嗜好,不带暗疾者为合格。俟募齐报司,咨镇派员前往验带。以后,按照此办法续有招募。
1907年,步十八标及马五标第二营,炮五标第三营,拨赴奉天,编隶陆军第一混成协。
第五镇分驻济南、潍县、昌邑等处。辛亥革命时,派赴湖北镇压起义。
四、山东暂编陆军第九十三标
1907年清政府根据各省的人力物力情况和战略地位,提出了一个在全国建立36镇的练兵计划,按省分配,立定期限,统于期限内一律编练足额。第五镇算做移驻山东的近畿陆军,要求山东再独立编练一镇,限3年内编成。
编练新军需款浩繁,但此时的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极端匮乏,已无力再大规模编练军队。山东更是如此,故山东一直不见动静。直到1910年,3年期限已满,山东巡抚孙宝琦才将左路巡防队汰弱留强,改编为暂编第九十三标,调第五镇营官李森充统带,队官王恩毓充营官,队官徐克复为教练官。当时答应,随后将巡防队中路改编为第九十四标,以凑成一协,然最终未能编成。由于财政极端困难,山东已编成的暂编第九十三标也只好就饷章定制酌减薪费,军官按8成、军佐按8成、署理者按六成发放,而且只用正目、副兵,不设副目、正兵,以减少饷费。对此孙宝琦深感忧虑:已成立之九十三标薪饷无以应付,亦恐有哗溃之虞。
清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从袁世凯编练的武卫右军先锋队,到以后建立起来的陆军第五镇,在维护清政府在山东的封建统治,镇压山东人民的反清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山东革命党人的积极策划下,山东新军的部分官兵开始倾向革命,在山东宣布脱离清政府的斗争中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