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与报刊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坚持革命舆论与武装起义并重,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创办、改组或支持的海外报刊,这些报刊组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宣传

 

孙中山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十分重视革命舆论和办报活动。他不是一个职业报人,但是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领导者。
 
孙中山最早与办报结缘是在澳门。当时,孙中山刚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先后在香港、澳门行医。在葡萄牙殖民者统治下的澳门,报刊都是外国人办的外文报纸。在澳门最早由中国人办的报纸,当数孙中山于1893年7月创办的中文《镜海丛报》。这份报纸办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年多,经营方式却较为特殊:中文《镜海丛报》名义上的业主是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尔南德斯,但编务却由孙中山主理。该报注意广告和发行工作。广告收费一次每字5文钱,衙门及紧急告自一次每字收一仙(分)钱,连登两次,费用减半。若连登一月、一季度或全年,费用可从优面议。该报创刊时,曾在澳门附近的幽仔岛、湾仔等8处设有发行销售点。到1894年底,该报销售点曾增加到19处,包括香港、北京、日本横滨和新加坡等地。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前,孙中山走的是“求知当道、游说公卿”的改良主义道路。他鼓吹引进西学,传播社会变革思想。目前,还不能确定孙中山在《镜海丛报》上发表过什么具体文章,但他经常利用报刊发表政见,提出改良救国主张,则是事实。如发表《农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改造中国落后的农业状况。又在澳门报纸上发表《致郑藻如书》,提出重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倡议在家乡首先试行。1894年,撰写《上李鸿章书》。发表于《万国公报》,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政纲:“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他认为,“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放弃改良幻想,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此后数年,他的革命思想迅速成熟,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这是三民主义内涵的最初表现。
 
1900年1月25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创刊《中国日报》,作为兴中会的机关报。该报创办人陈少白(1869--1934),广东新会人,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时的密友,为兴中会主要成员。早在1899年夏秋,孙中山、陈少白等人酝酿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时,就开始了筹办这张报纸的工作。陈少白1899年曾赴台湾筹款,近日后正式向孙中山建议:“到香港去办一间报馆,一方面用文字来鼓吹革命,同时还可能做我们革命总机关。”孙中山十分赞成他的意见,认为香港一是兴中会早期革命活动基地,有办报的社会基础;二是可将报社作为党务军务的秘密机关,不仅可以作为革命党人在华南活动的阵地,还可以就近开展同广东会党的联络工作。鉴于此,孙中山先期派遣陈少白赴港主持《中国日报》开办工作,自己则在日本筹措经费,购买印刷设备,组建编报队伍。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中国日报》在香港选中环士丹利街24号为社址正式出版。在报纸创办初期的同时还办了《中国旬报》,兼收日报与期刊之长。日报为6版,后增至8版,仿日本报纸编排方式;旬报每10天印一册,出至第37期时,于1901年2月停刊,其中旬报中的“鼓吹录”文艺专栏,并入《中国日报》为副刊。
 
《中国日报》在香港出版近14年,于1913年停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出版时期最长的报纸。该报从创刊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6年,作为兴中会的机关报,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报纸的领导工作一直由陈少白担任。
 
《中国日报》与《中国旬报》创办时,陈少白化名陈少南任发行人,负责社务全面工作。报社经费除靠发行报刊所得外,日报上也刊登一些货价船期广告。但是办报主要经费来源由香港爱国商人资助。如香港富商李纪堂在《中国日报》创办不久,就加入兴中会,成为该报主要经济支柱。此外,香港立法局议员、政论家何启,香港华局文案区凤墀等,对《中国日报》良多襄助。
 
《中国日报》经营的最大特点,是贯彻孙中山关于办报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把报社作为兴中会在华南地区党务、军务总机关。陈少白主持《中国日报》期间,任兴中会香港地区负责人,兼管西南各省党务军务。该报不仅大量刊登各地反清会党活动的报道,还主动联系三合会等内地会党组织,在广东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各地会党活动首领经常与革命党人在报社秘密聚会,谋划武装起义。报社还转运军火、印刷文告等。因此,《中国日报》的经费并不单纯用于办报。
 
1902年,香港的兴中会成员谢缵泰和李纪堂企图利用洪秀全侄儿洪全福的号召力,在广州发动一次以秘密会党为主要力量的反清起义。由于这次起义会党色彩很浓,孙中山没有与闻。洪全福、谢缵泰、李纪堂为准备起义购置枪械,设立机关,约定广州附近各路好汉在1902年2月除夕举事,不料内部有人告密,预定起义时间变成广州机关全部被官府破获的日子,革命力量损失很大。为了起义的善后工作,《中国日报》用款颇多,经营出现了入不敷出,不得已把报社并入文裕堂印务公司。
 
1906年8月文裕堂印务公司也宣布破产,《中国日报》只好改组,由新股东推选冯自由为社长。冯自由主持《中国日报》事务后,仍一边办报,一边积极支持反清武装起义。1907年五六月间,孙中山在广州的黄岗和惠州的七女湖发动两次起义,七八月间孙中山又在广东西部的钦州、廉州地区进行了一次武装起义。尤其是惠州起义,从筹备到善后,均以《中国日报》为总机关进行,耗用财力不少。
 
《中国日报》除在香港发行外,2/3的印数发往广州、南洋一带。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日报》是革命党人和港、粤以及日本等地兴中会员和爱国学子喜爱的读物。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汇集全国性的革命力量进行统一行动,孙中山于1905年7月到达东京,与华兴会的黄兴、宋教仁等反复磋商,在7月30日召开了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70多人参加的组党筹备会,经讨论新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等人就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曾决定将正在刊行的第二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其机关报。但不巧该刊第二期中有一篇抨击日本侵华野心的文章《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于是该杂志被日本内务省下令“押收”。同盟会为在日本活动方便,便决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停刊,别起报名,另行出版。原《二十世纪之支那》创办人是宋教仁,该刊于1904年年底酝酿,于1905年1月3日在东京越州馆召开发起会议,8日举行成立会议,到会者20余人,通过章程,选出职员,宋教仁任总庶务,陈天华任编辑,李仲逵任会计(后由白逾恒接任)。1月22日发布章程并认股,到会认股者增至30余人,新入股者10余人。后因财务困难,直到6月才出了第1号,只印3000册。该杂志当时的版式是24开本,由右至左直排,正文及标题用4号宋体字,分栏标题则用一号大小之隶书加框,风格简朴大方,封面之刊名为手写隶书直印。与后来的《民报》版式相同。
 
据记载,1905年9月21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第二次干部会议,黄兴在会上提出一项动议:“《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同仁,半皆已入本会,今该社员愿将此杂志提入本会作为机关报如何?”大家拍手赞成。后来,胡汉民提议同盟会机关刊物名称为《民报》。
 
《民报》创刊之际,孙中山亲自撰写了《民报发刊辞》。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纲,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舆论观和革命报刊应具备的职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