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清末立宪

辛亥革命网 2011-06-16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志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袁世凯在直隶试行地方政治,实际上是配合中央的宪政改革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地方仿行立宪政体作出表率。客观地讲,在其幕僚的帮助下,
 

  立宪政治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随着国门被轰开,近代中国人很快就有所接触和了解。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便开始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如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和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里都详细论及英美等国的议院制度和总统制度。

天津宫保衙门明信片。袁世凯被清政府封为“太子少保”,所以称他为“宫保”。

     袁世凯被视为立宪的阻挠者

     清朝真正的立宪之议肇始于20世纪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京津沦陷,清朝再次在这场战争中大败,并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时人称为“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

     遭此重创,尽管清廷主动进行变法,但朝野上下仍感到新政不新,迫切要求在政治体制上来一番根本上的变革。于是共和与立宪两种政体的选择便成为划分党派的标志,主张前者的就是革命派,而认可后者的即为立宪派。此时选择革命固然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但历史并没有一边倒,更多的人仍站在改良一边,尤其是那些有声望、有地位、有权势的上流人士,他们皆以立宪为挽救清朝、实现富国强兵的唯一条件。也就在这个时候,国内外立宪派的代表人物都不约而同地撰写文章,鼓吹君主立宪。还在海外流亡的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指出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相对而言,君主立宪最为理想,并且是大势所趋,建议清政府早日实行君主立宪。他还为清政府推行立宪的步骤制订了详细的路线图。而在国内的张謇也写就《变法平议》一文,主张效仿日本,设置议政院和府县议会,同时也提出设置议院的办法。与此同时,清廷不少官员也上奏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最早的是出使日本国大臣李盛铎,随后盛宣怀、赵炳麟、孙宝琦等都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在这些人的宣传和呼吁下,立宪运动勃然而兴。至日俄战争期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场全国性政治运动。然而,在立宪诉求成为一时风尚的政治环境里,为什么没能听到以能办新政著称的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声音?原因是他尚在观望之中。据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记载:“以请立宪故,南皮再三属先商北洋,汤寿潜亦以为说。余自金州归后,与袁世凯不通问者二十年,至是始一与书。袁答:‘尚须缓以俟时。’”张不死心,于次年即1905年日俄之战胜负已定、专制立宪优劣立判的情况下,再次致函袁世凯,说“上年公谓未至其时,亦自有识微之处。今外度日、俄之前途,内揆徐、刘之近效,针锋相值,似当其可矣”,并且不惜送出高帽,诱之以声名荣誉,“公但执牛耳一呼,各省殆无不响应者;安上全下,不朽盛业,公独无意乎?及时不图,他日他人,构此伟业,公不自惜乎”?

     尽管这封洋洋千言的长信深深地打动了袁世凯,他读后大为激赏。但因有戊戌政变的前车之鉴,袁世凯对政治制度改革问题十分敏感,在朝廷定策之前,他还是不轻易发表个人意见。尤其当出洋五大臣在火车站遭革命党人自杀性炸弹袭击后,他以为遭此不测,朝廷会知难而退,不再行立宪之举,所以对立宪的态度更加消极。正因为袁世凯“觇候风色不决”,致使五大臣再次出洋“延宕至三月之久”。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抵达伦敦,出使英国大臣汪大燮曾问谁是阻挠立宪之人,载泽回答说:“则谓小阻盛宣怀,大阻袁世凯”。可见,袁世凯在五大臣出洋之前对立宪并不是很热心,甚至还有不利于立宪的言行,因而被视为立宪的阻挠者。

     转变立场,支持立宪

     面对这种情况,袁世凯的幕僚张一麐十分着急,力劝他要跟上时代潮流,接受君主立宪主张。“一日余入见,力言各国潮流均趋重宪政,吾国若不改革,恐无以自列于国际地位。且满汉之见深入人心,若实行内阁制度,皇帝退处于无权,可消隐患,但非有大力者主持未易达到目的。项城谓:‘中国人民教育未能普及,程度幼稚,若以专制治之易于就范。立宪之后权在人民,恐画虎不成,发生种种流弊。’余力言专制之不可久恃,民气之不可遏抑,反复辩论,竟不为动,且问余至此尚有何说?余曰:‘公既有成见,尚复何词!’退而悒悒”。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