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序曲——丁未潮州黄冈起义始末(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6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谢岳雄 查看:
4浴血黄冈城
次日,余既成等聚集会党同志200余人于黄冈城外起义。经一夜血战,攻克黄冈。农历四月十二日,起义军在黄冈城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孙”名义布告安民。
丁未四月十四日,陈涌波、余永兴等在汫洲誓师出发
起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深受群众拥护,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但这次起义事出仓促,具体主持者不了解起义通盘计划,事发后才派人去香港请许雪秋来督率义军。
此时清军黄金福部已抵达距离黄冈城二十里地的饶平汫洲。起义军遂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直趋潮州、汕头,目标是乘黄金福带兵外出之时,攻占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领,直接奔向汫洲,攻击清军黄金福部。
十四日,两路义军同时出发。余部抵达汫洲时,天已黎明,而清军早有准备,因此初战失利。进攻潮州、汕头之义军,得知汫洲失利,即改变计划,转援余部义军。两路会攻黄金福清军,敌势危急。
恰于此时,清军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派援兵到来,双方夹攻义军,因而汫洲未能攻下。十六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余决定解散队伍,转往香港,起义遂宣告失败。
起义军凭着手中极其简陋的武器,顽强抵抗,多次击退疯狂进攻的清军。但由于起义军在指挥体系上不够严密,互不统属,没有集中力量抵抗,奋战数日终被清军各个击破。
5辉煌的一页
黄冈一役,阵亡、殉难和流亡海外去世的革命党人337人。其中,举事当夜阵亡18人,汫洲一役阵亡77人,被捕殉难66人,在海外逃亡176人。黄冈起义最后因种种原因而失败。
这一次起义,其激烈的战斗场面与勇士们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它打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最终在中华大地推翻封建帝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潮州黄冈起义后不到一年时间内,中国同盟会挟新成立的声威,组织会党和民众不顾牺牲,前仆后继地举行起义,极大震撼了南方各地的清朝官吏,尤其在两广地区,同盟会的革命影响逐渐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说:“此次死难的同志都属同盟会干部,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澄入军舰之美果。”
革命党人林凤文所著《黄冈革命史迹》(现藏新加坡晚晴园)一书中称:“受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经营最久,流血最多,成绩显著者,滥觞于丁未潮州饶平黄冈镇之战役,国人但知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之轰烈,双十武昌之光复,而不知黄冈倡义,实占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最光荣灿烂辉煌之一页。”
6历史不能忘记
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在丁未潮州黄冈起义过去100年后,杨展鹏,一位土生土长的潮州饶平黄冈人,开始多方收集整理有关起义的文物资料。杨展鹏儿时喜欢听人讲故事,本家老人总爱用炫耀和骄傲的口吻讲述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那段往事,很多民间传诵的故事在他脑海里烙下深刻的印迹。经过几年的酝酿,他和张平等热心人士,广泛收集素材,吸取营养,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潮州黄冈起义》一书。
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今年108岁的革命老人杨素梅老前辈的肯定,老人特为本书题词:“此剧(书)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刻画鲜明,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再次重现革命前辈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同时更是为了实现国父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遗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篇纪实文学《潮州黄冈起义》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被当地授予“宣传文化精品奖”。上海东南奋发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同意投巨资和珠影合作拍摄据此改编的长度为120分钟的电影《辛亥序曲———潮州黄冈起义》,由著名国家级编剧李彦雄和作家谢岳雄编剧。
这部融入了潮汕地区风土人情、生活、文化元素的电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