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辛亥革命官僚阶层——巡抚陆钟琦之死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冯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6日,陆钟琦在秋日阳光下抵达太原,23天后,在辛亥革命的太原起义中,他以自己的死于非命结束了山西巡抚的历史。 ,山西辛亥革命官
 

  山西最后一任巡抚陆钟琦的悲剧命运,是从他的幸运被提拔开始的。

  这位原籍浙江萧山的光绪十五年进士,少年勤学,清廉自律,忠孝传家,广有贤名,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史载他“为人卞急”。与人论事意见不合,曾“遽起向床下提溺壶掷来”。他对直隶赈灾事务的处理,在湖南整顿司法澄清积案的成绩,亦使他颇有官声。1910年,陆钟琦意外擢升,由江苏布政使接任山西巡抚。

  山西巡抚向来是众目睽瞪之职。彼时的山西可谓领中国最早“开化”之风气。1892年太原火柴厂,1898年有山西机器局。山西的知识阶层很早就倾向于革命和排满。陆钟琦的前任丁宝铨素称能吏,却因“文交惨案”牵连被去职。继任者本该是溥仪帝师陈宝琛,陈却因故请留京。山西巡抚的大印就这样莫名其妙由江苏布政使陆钟琦接手了。

  但也不奇怪:他是最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臣子。庚子事变中,他曾劝阻上司支持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京,他曾闭门自缢却被救下。眼下革命风云动荡,清廷不授这样的忠臣贤臣以要位险位,情以何堪?

  1911年10月6日,陆钟琦在秋日阳光下抵达太原,23天后,在辛亥革命的太原起义中,他以自己的死于非命结束了山西巡抚的历史。

  山西巡抚的“诅咒”

  在上任的道路上,不知道陆钟琦有没有察觉他的前任们的命运。

  1900年,极端仇外的山西巡抚毓贤一味鼓噪“义和团民心可用”,积极执行“仇洋灭洋”的极端主义政策,鼓励山西的义和团滥杀外国人和一切与“洋”字有关系的中国人,并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原大屠杀”。据统计,在他主抚山西后,山西的义和团和清兵一共杀死外国人和他们的家属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和家中使用“洋”物品的中国人一万多人,烧毁教堂、西医院、洋号、孤儿院等200多所,房屋二万多间。当清王朝再次战败后,毓贤便成了清王朝和列强谈判的牺牲品,八国联军要求惩办的中国官员中,就包括毓贤。清政府先是下令将毓贤撤职流放到新疆,之后又追加刑罚,在毓贤行至甘肃兰州之时,将其就地斩首明正典刑。

  自从毓贤开始,山西巡抚这个职位仿佛中了诅咒一般,从来没有一个官员能在这个位置上呆得长久。

  在1900年到1911年11年的时间里,包括陆钟琦本人在内,山西更换了10位巡抚,在任时间最长的是恩寿,他从1906年正月到1907年八月,共1年零七个月,其次为岑春暄,但也不过1年零4个月。其余的几任,很少能够有超过一年的。

  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封疆大吏的频频更换证明了这个没落王朝的政局是何其不稳。

  陆光熙之谜

  陆钟琦抵达太原的第五天,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1天后长沙、西安同日起义。忧心忡忡的陆钟琦调兵遣将,一面布置河防、预防一河之隔的陕西革命军进入山西,另一面决定将他不信任的太原新军调开。

  当清王朝创立的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时,朝廷对未起义的新军的怀疑已经达到极点。陆钟琦也不例外。而事实是,他所统帅的太原新军,已经从上到下几乎尽在同盟会会员之掌握中。

  对这种情形,陆钟琦不是没有察觉,他试图将太原新军调离便是他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此外,有资料表明,他还试图并决定立即调巡防队两旗到太原(行至忻州,太原已起义,被忻州知州朱善元劝阻回到大同)守卫巡抚衙门和弹药库等要害部门。刘存善的《山西辛亥 革 命史》说:陆钟琦还打算“以视察新军为名,统计官兵无辫人数;最后着人搜集同盟会员名单,准备一网打尽”。这一点恐怕是不确切的,在辛亥革命后,面对奔涌而来的起义狂潮,清政府早手忙脚乱,他们下了一系列让步的谕旨,其中之一就是如果发现有革命党人的名册,立即予以销毁,不予追究。

  这个危急的时刻,陆钟琦的儿子陆光熙(字亮臣)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太原城。陆钟琦的次子光熙,曾留学日本、与阎锡山是陆军士官学校同学。他特殊的身份和敏感的时机使得他的到来反而加速了父亲的败亡。

  陆光熙到来的原因到今天还是一个谜,陆钟琦的家庭教师孙振汝在《陆钟琦父子之死》中回忆说:“知道陆钟琦反对革命,又不能拥兵自卫,此次来太原,既欲维持他父亲的地位,又怕时局决裂,所以他的计划是俟革命军至,不战不降,调停中立,联系上级军官,以取和平。”而在阎锡山的回忆里,陆光熙是陆钟琦招来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革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