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辛亥革命立宪变局——绝望的立宪派(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8 00:00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清伟 查看:
山西省咨议局成立
中国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走到清朝末年,形如一道暮气沉沉、满眼灰尘、令人窒息的窗帘。而咨议局的诞生,是清廷主动或者被动拉开的一道狭窄的缝隙。而即使是这一道缝隙透进来的一线阳光,也让处在窗帘后的人欣喜不已。
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暂缓之外,全国21个行省的咨议局均如期成立,一律开议。这一天,各界“为我国人民获得参争权之第一日”欢呼祈祷不已。《申报》以红色印刷版面,敬祝咨议局成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大公报》把咨议局看做“否极泰来,上下交通之气象”加以讴歌。
这一天,崞县(今原平市)人梁善济当选为山西省咨议局议长。梁善济,清末进士,翰林院检讨,人称梁翰林。后留学日本,入政法大学,学成归国,任山西省教育会会长。梁善济参加殿试的卷纸,现在网上也有拍卖,起价30000元。从发布的实物照片来看,小楷方正,颜筋柳骨、功力非凡。
梁善济不仅是立宪派的山西首脑人物,也是当时全国立宪派元老。同一天,张謇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当选为湖北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当选为四川咨议局议长、谭延闿当选为湖南咨议局议长……一时间,“英才荟萃,海内震动”。
正当山西省咨议局开会的时候,《北华捷报》记者前往太原参观,见其开会情形颇具议会之尊严,显出了应有的重要性。议员们也有令人好感的外表,他们的雍容风采显示他们是有教养有智慧的。议长梁善济在开幕词中,还对英国的议会政治大大称道一番。咨议局在山西,首开选举之风。
咨议局本是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重要举措。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是,咨议局的权力受到本省督抚的严格限制,事实上基本属于清议机构,并未掌握实权。梁善济还是尽力而为,先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促使李提摩太提前7个月移交西斋;促成拨款3万元资助孟步云办女学。
不管怎样,这些地方绅商领袖们正式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既向地方官吏争利权,也向朝廷争利权。
三次参与全国请愿
1910年,立宪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颇有改天换地的气势。登上历史舞台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要求自己的话语空间。9年立宪太过漫长,张謇提议各省咨议局联合起来,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提议很快得到响应。“请开国会,断指送行”,这一慷慨悲壮之举,出自长沙修业学校教员徐特立,在学校谈及时局危机,乃觅刀自断左手小指,濡血写下以上淋漓八字,并托人将此血书转交代表。此后,徐特立的血书被印成红色传单,分送各省流传。由此,徐特立声名鹊起,成为全国敬仰的志士。
这一年,全国代表齐聚北京,先后三次发起请愿运动。其中,第三次最具有突破意义,这次请愿已经打破了少数代表请愿、多数群众签名的方式,许多省举行了浩浩荡荡的游行,请愿运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性运动。当年10月23日,太原1000多人参加集会,要求请愿;同日,陕西召开1万余人的大会,会后即整队游行到抚署请愿,5000余人签名。30日,福建5000余人前往抚署请愿;同日,四川6000余人参加大会,要求明年即开国会。
三次请愿,最终换来一纸缩短预备立宪年限的谕旨。同时催生了立宪派人成立政党的脚步。1911年6月4日,一个名为“宪友会”的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在北京成立,梁善济等骨干到会。随后,在全国18个省和八旗建立支部。山西支部的发起人是梁善济、李庆芳、李华炳、李素。山西支部成立于9月17日。成立当日,到会120余人,公推梁善济为正干事,王用霖为副干事,杜上化、刘志詹为候补干事。
三次请愿,还催化了另一颗种子。对清廷无比失望的立宪派,特别是抱有实业立宪情怀的立宪派,开始倾向于同情革命,甚至推动革命。比如山西代表、曾任山西总商会副会长的渠本澄宣布,“三次请愿国会不成,当急取葡萄牙革命主义”。
在此之前,山西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已经潜伏于清廷编练的新军和各种军队中,暗中发展培养自己的力量。
一切静待风暴来临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