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摄政王 就在什刹海(2)

辛亥革命网 2014-06-26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王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是暴力反清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却也是彼时思想最进步之国人的焚身一击。这些刺客多为知识分子,却不惜用青春与

  此处的另一个细节是,陈璧君、喻培伦当时已提前奔赴日本继续采购炸药去了,得知汪、黄被捕的消息,陈璧君情绪失控,对喻培伦大加指责。当时喻培伦没有辩解,却已埋下死志,他对好友吴玉章说:“谁怕死,将来的事实是会证明的。”1911年4月,喻培伦参加广州起义,身背炸弹筐冲锋在前,最后重伤被俘,受酷刑而死。临刑前,这位炸弹专家慷慨激昂地宣称:“学说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

  一生一死之间,毁誉就此殊途。死者如喻培伦,身背炸弹筐冲锋的画面,后来被定格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教材里。生者如汪精卫,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最终在抗日战争中投靠日本,成为民族罪人。这个曾经壮志满怀的翩翩美少年,如今看其狱中诗作,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专家点评

  中国已无净土,牺牲尽我责任

  “飞蛾扑火般的英勇,悲壮而无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这样形容辛亥前后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

  韩毓海说,当时很多自日本归来的革命党人领悟到,“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于是,尚武成为当时的“潮流”,很多士人弃文从武。“除了尚武精神,这些革命党人还带有像古代武侠一般的江湖豪气。”

  同时韩毓海教授认为,之所以“暗杀成风”,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广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数次起义的失败,使革命陷入低潮,大规模暴动被压制,就会有人选择有轰动效应的暗杀活动。“作为当时站在思想前沿的革命党人,都看不到改变现状的希望和手段,那么玉石俱焚就是无奈又唯一的出路和解脱。”

  “引用秋瑾的两句诗:中国已无净土,牺牲尽我责任。”韩毓海说,“当时很多革命党人心中都有两个困惑:革命能解决现状吗?谁来革命呢?这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到。而想到无路可走时,只有坚决而英勇地的赴死。”

  至于觉醒,韩毓海说,可以说他们是觉醒了,但觉醒后却陷入更难以解脱的民族危亡焦虑,所以无路可走;也可以说他们没有觉醒,但他们不惜一腔热血的英勇行为,终使后人觉醒,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铺就了道路。

  ■相关链接

  辛亥间的炸弹 革命党的铁血

  1、刺杀载沣用了高级货

  清廷派出的留学生很多都成了革命党,学到的化学知识最后全用到了炸弹上。不过,多数革命党人装配的炸弹,只是利用今天仍可见到的“摔炮”原理制造,利用投掷时的猛烈撞击引爆。而最精良的炸弹,只有蔡元培、杨笃生、李应生、喻培伦这样的少数“专家”才会装配。

  汪精卫策划刺杀载沣,用上了“高级”炸弹,因为他的搭档是喻培伦。清朝宪兵在小桥下取出炸弹后,官员们都不知道那个铁罐子是什么东西。第二天请来美国和日本的专家来鉴定。这一看,美日专家都赞不绝口,说是一颗威力强大的炸弹,一旦爆炸,甘水桥附近肯定炸成焦土。美国人当时判断像这样工艺先进、设计高明、威力强大的炸弹,外国人制造都费劲,一定是从美国或欧洲进口的。日本专家心细,看到铁罐子上有原始的刀削痕迹,这才认定是在北京城里制造的,并判断出刺客应该没走远。

  2、慈禧怕炸弹 宫墙加三尺

  “摔炮式”炸弹既不能保证投掷时一定爆炸,又对使用者十分危险,受到稍大冲击或震动就会自爆。即使是吴樾那枚相对精密的炸弹,也在实施刺杀时受火车启动的颠簸而提前爆炸。但总的来说,革命党的炸弹越做越好,威力越来越大。辛亥革命前夕,广州将军凤山刚刚上任,一上岸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据说,慈禧太后听闻吴樾炸伤五大臣后,又惊又怕又恨,立刻下旨让肃亲王耆善亲自主持侦查工作。后怕之余,她严命军队加强她所在的颐和园的警戒,生怕有人把炸弹从墙外扔入。现在的颐和园北宫门围墙,最上面的三尺是后加的,正是当时吴樾刺杀所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