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起义 三次发生广西地区(2)
辛亥革命网 2014-03-26 00:00 来源:南宁晚报 作者:陈蕾 查看:
9月9日,朝廷紧急调令桂林、柳州等地的军队对起义军进行围堵,再加上郭人漳一直派兵追击,起义军腹背受敌,先后两次与清军激战均遭失败。
9月中旬,由于弹尽粮绝,起义军只能撤回钦州。17日,王和顺被迫解散起义军,之后率20余人前往越南,余部退入两广交界的十万大山。历时半月的钦廉防城起义结束。
里应外合占领镇北炮台
时间:1907年12月
地点:镇南关(今友谊关)
主要指挥:黄明堂,壮族,钦州人
虽然钦廉防城起义失败,丝毫未能动摇孙中山革命的信念,他锲而不舍地策划反清起义,并将目光投向了以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著称的镇南关。
镇南关有着“南疆小长城”之称,尤其是金鸡山上镇北、镇中、镇南3座炮台如三足鼎立。每座炮台均安装德国造克虏伯大炮一门,口径120毫米,射程25公里,在当时可谓“炮王”。
1907年12月1日,在黄明堂等人的带领下,80名起义军“敢死队”携带四十多支快枪及炸药、鱼眼灯、大光灯等各种作战用具,带上大绳和几大箩筐鞭炮,翻山越岭从越南进入国境,并埋伏在镇南关附近的山里。
2日凌晨,起义军冒险从镇南关后悬崖攀缘而上,在夜色的掩护下登上金鸡山顶。由于事前已暗中联络内应,再加上一些清朝官兵的内心早已暗投革命,当革命军攻入镇北炮台时,官兵们仅象征性地抵抗,起义军顺利拿下了镇北炮台,更乘胜占领另外两座炮台。
听闻捷报传来,原本在河内坐镇指挥的孙中山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偕同黄兴、胡汉民等人,急奔镇南关。
3日,当孙中山出现在金鸡山山顶时,起义军官兵无不兴奋欢呼。次日,清军发起攻击,孙中山在阵地为伤员包扎,并令炮手装好炮弹,亲自动手回击一炮,炮弹居然准确地落在清军营地。孙中山感慨道:“反对清政府20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由于清军派兵增援,孙中山决定返回河内筹款筹械,同时命令黄明堂坚守5日,等军饷军械运到便进取龙州。
清军派出4000兵力反扑围攻,炮台上的起义军很快便断粮断水,枪弹告罄,而孙中山从越南运送的枪弹也被扣留。黄明堂等人商议后认为,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死守不如保存实力。
8日深夜,起义军撤离炮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尽管镇南关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在短短几天时间之内令清军死伤400多人,起义军只有2人牺牲。
以退为进激战40余日
时间:1908年3月
地点:广东钦州、廉州(今属广西)和广西上思地区
主要指挥:黄兴,汉族,湖南长沙人
镇南关起义之后,法国殖民当局应清政府的请求将孙中山逐出安南(今越南)。临行前,孙中山命同盟会负责人之一的胡汉民驻守河内机关部,并指示黄兴再入钦廉发动起义。
此前黄兴曾频繁出入钦、廉、上思及十万大山一带,比较熟悉这里的情况,并且在钦廉、防城起义与镇南关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退入十万大山等处,黄兴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
随后,黄兴陆续从法国商人那里买到数十支匣子枪,又得到香港革命党人冯自由等运到的一批枪械的接济。1908年3月27日,一支由防城、镇南关两次武装起义留下的骨干和安南(今越南)华侨200余人组成的“中华国民军南军”越过中安边界,向钦州进发。
一路上,起义军张贴告示,群众纷纷燃放爆竹迎接,钦州的清军很快就败下阵来。29日下午,起义军直捣小峰,遇到清军郭人漳的部队阻击。黄兴假装不敌,实则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兵分三路猛攻,清军大败。
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斗志高昂的起义军连续击败清军三个营。4月2日,起义军占据马笃山,黄兴更亲自将率兵攻打的清军管带龙炳堂击落马下。在这之后,黄兴乘胜取道那楼、大录诸地,准备向桂边进攻,革命队伍也增加到600多人。
眼见形势不利,清军派出5000多人对革命军进行堵截追击,尾追不舍。尽管敌我兵力悬殊,黄兴并未惊慌,而是以战术取胜。在当地群众和会党的支持帮助下,起义军坚持战斗40余日,先后击败清军一万人。
然而,孤军深入的起义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军心日渐涣散。黄兴被迫下令解散队伍,一部分退回安南,大部分退入十万大山。
此次钦廉上思起义是中国同盟会发动的第七次起义,也是广西边境的第三次武装起义,更是同盟会领导的各次起义中,战绩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