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团体到政党雏形

辛亥革命网 2013-11-19 00:00 来源:河北青年报 作者:董丛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党人的组织形式,应该说经历了从革命团体到政党雏形的发展演变。兴中会成立十来年后,曾经出现多个革命团体并立的局面。在此基

  辛亥革命党人的组织形式,应该说经历了从革命团体到政党雏形的发展演变。兴中会成立十来年后,曾经出现多个革命团体并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具有资产阶级政党雏形的“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得以建立,辛亥革命运动才进入到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凭“海外缘”创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谋求改良失败之后,转而发动革命,第一步便是赴海外创建革命团体。孙中山有着“海外缘”。他的哥哥孙眉早年到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谋生,积资渐富,发展为华侨资本家。

  孙中山13岁时随母去了那里,首次出洋使其眼界大开。他在檀香山居留入学,较早就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为日后革命可以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此被视为该会纲领。析其主旨,前八个字是要推翻清王朝,后六个字则为建立民主共和政权。可以说,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目标。

  ●华兴会是“公司”

  在此后十来年间,兴中会并未获大的彰显。到1903年前后,形势出现拐点,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革命舆论宣传声势大盛,一方面是出现多个新的革命团体。比如以湖南籍革命党人为主体的华兴会。

  华兴会的成立事宜在1903年11月初就酝酿成熟。这天,诸同志以为该会主要发起人黄兴庆祝生日为名,集议决定立会,对外则用“华兴公司”名义。

  次年2月15日,在长沙明德学堂校董的西园寓所内,正式召开了华兴会成立大会。该会以黄兴为会长,副会长是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并且,又别创“同仇会”作为外围组织专门联络会党。

  华兴会以“驱除鞑虏,复兴(或作“恢复”)中华”为纲领,积极联络同道,筹划起义。

  ●光复会会员通信有暗语

  江、浙、皖、沪一带的革命党人立有“光复会”。

  1904年11月19日,其成立会议在上海新闸路上的一个场所举行,推蔡元培为会长。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即可看做它的政纲。原革命人物之外,也有不少会党要员参加进来。

  入会者要举行秘密仪式,刺血表忠和对天发誓。平时问话、通信,也都有特定暗语。如问,“你认识黄先生吗?何时认识?何地认识?”即为询问是否会员,何时加入,何地加入,作答时还要配合所规定的手势和动作。通信则以“销路畅”代表工作顺利,以“生意不好”代表情势不利,等等。

  在各革命团体中,光复会不但“会党气”较浓,且力主暗杀排满。

  ●同盟会明确革命目标

  若干革命小团体的并立,一方面说明革命党人在各地队伍扩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组织的地域性分散,缺乏统一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革命党人统一组织的同盟会应运而生,它具备了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1905年8月20日下午,在日本东京赤坂区的一处场所举行正式成立大会。议定的会章中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领导机构设总理一人,其下设执行、议事、司法三部;总会之下,在国内外分设九个支部。会上孙中山被举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辅助总理工作,并产生了其他各职人员。

  这样,革命党人就有了统一的组织系统,有了完备的政治纲领,有了更明确的革命任务和目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对应性体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容,这标志其理论有了系统上的完善和层次上的升华。孙中山后来忆述说,“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开一新纪元”,“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

  ●北方革命组织林立

  辛亥革命的发起主要是在海外和中国南方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呈类似情况,而北方地区相对“冷寂”,但这并不是说该区就没有革命火种的播撒。

  特别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北方革命组织更有明显发展,这里仅以直隶地区为例。

  除了同盟会成立后以其相关“支部”之名而立的组织外,还有出现在新军、军校中的“武学研究会”、“革命联合会”等,也有在社会上组织起的“保定共和会”、“天津共和会”等。而就为时最长、沿革复杂、尤为著名者而言,当属直隶丰润籍人氏丁开璋领导的“铁血会”。

  ●“铁血会”没赶上举事

  1904年,丁开璋成立了“抗俄铁血会”,旨在抗击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次年又组织“华北救命军”,意在迫使清朝除弊立宪。

  1906年丁氏加入同盟会后,便以“革命铁血会”称其组织,不但在名称而且在行动上愈凸显“革命”。他接着又在家乡建立“北振武社”,积极组织革命力量,策划反清起义。武昌起义后,“北振武社”改称“铁血会”,拟参与滦州、天津等地起义未成,遂立“军政府”,丁开璋任“北部军大元帅”,拟自行组织起义,并发布《讨清檄文》。但尚未及举事,清帝即告退位,其组织自然无再存之必要。

  据说,丁开璋曾赴各地挥泪与战友告别。不知是因清朝终亡的喜悦,还是为其军未得最后一试刀锋的遗憾?也许兼而有之吧。无论如何,推翻清朝是革命形势发展的一个自然归宿。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