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日知会“丙午之狱”(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8 00:00 来源:历史风云网 作者:刘谦定 查看:
辛亥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晚间,梁钟汉的妻子张荫兰、七弟梁辉汉和黄警亚、童文轩等同志集合队伍迎他出狱,县中官绅亦列队欢迎。
在日知会活动期间,吴贡三初视其为普通阅览室,后知为革命机关,便立令吴崑、殷子衡二人前往联系,互通声息。吴贡三所主持的“鸠译书舍”即成为日知会的印刷机构,他把从日知会带回来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加以翻印,日知会也翻印他编的《孔孟心肝》、《作新民》等小册子,张纯一所作的革命军歌最初即附印在《孔孟心肝》之后页。
吴贡三被捕后,经审讯,不屈。他在狱中关押了三年才被判徒刑十五年,罪名是“刷印逆书兼编纂”。他上有老父,下有两幼女,被囚后生计十分困难。他在黄州狱中又曾得重病,虽经亲友、学生、族人多次联名请求减刑和保释,均遭批驳。直到辛亥武昌起义,吴贡三才被乡亲们欢迎出狱。
胡瑛被捕后,因他名气很大,所以官方特别关注,但又苦于无证据,为此对他施以酷刑。胡瑛拒绝招供,曾写绝命词:“昆仑紫气郁青苍,种祸无端竞白黄;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河山寂寂人何在,岁月悠悠恨更长;我自乘风归去也,众生前路苦茫茫。”
日知会丙午一案,因国内外营救,拖延至宣统己酉(1909年)夏才宣判,胡瑛被判处永远监禁。辛亥武昌起义次日,胡瑛由著名反清革命团体文学社的同志欢迎出狱。
萍醴起义失败后,张难先从沔阳仙桃来到省城武昌,他看到日知会机关正被围抄,友人劝他立刻走避,免被清吏捕获。当他返回仙桃时,骗子郭尧阶已引清军警尾至,将他逮捕押解省城。说来也巧,张难先被押在巡警道候审时,适逢郭尧阶从门前经过,张怒火冲天,跑上前将郭痛殴。他后来听说,郭自从被他打了后,又是吐血又是精神失常,不久即死。张难先认为这是他平生中的一大快事。
刘静庵被捕后,清吏立即组织会审,参与审讯的大小官员达十三人之多,盛陈刑杖,故示威严。他们先用甜言诱供,继而百般恐吓,终至使用毒刑,鞭刘至一千四百下,肉尽见骨。
刘静庵先押在省城武昌的湖北臬司狱,后转湖北模范监狱。他在狱中仍然利用机会,联络旧友以中华铁血军的名义开展活动,指导革命同志努力奋斗。他还尽可能把难友团结到自己周围,甚至连狱卒也争取为友。他多次受酷刑,多次患重病,狱中生活,极端痛苦。他的《移新监》一诗写道:“向前已是惨凄极,那信惨凄更有深。六月雪霜河海冻,半天云雾日星昏。中原有士兆民病,上帝无言百鬼狞。敢是达才须磨炼,故教洪炉泣精金。”
刘静庵真不愧是革命洪炉中炼出来的精金,他在恶劣的牢狱生活条件下,始终坚持读书学习,真正做到对己学不厌,对人诲不倦。他的治学内容,从现存的读书笔记来看,有经学、史学,有音韵训诂之学,有宋明义理之学。他的治学态度谨严,尽管是读书笔记,也丝毫不苟。其书法遒劲,亦令人仰慕。
至于他的律己功夫,更是人所难能。潘寄贞说他坐如铜铸,行如满傤船,虽病甚,不昼寝;虽紧急,仍从容;暴烈之容,不见于面,叱咤之声,不出于口;人喜亦喜,人忧亦忧。他的理想是天下一家,无洲界,无国界,无种族界,无富贵,无贫贱,无强弱,无尊亦无卑,人人各尽天职。他曾对人说:“予持耶稣之心,求救中国之苦,身在缧絏,心在天堂。”(引自胡兰亭著《刘静庵》)狱中五年,他是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期待中度过的。但终因环境恶劣,伤病摧残,竟于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的五月十六日(即1911年6月12日)在狱中赍志而殁!难友以至狱卒扶尸痛哭,基督教中西牧师同至狱中收殓。他的母亲赶至狱中,看到他骨瘦如柴、须发尽白的遗体,竟不能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刘静庵一生未娶,终年三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