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新时尚风靡武汉

辛亥革命网 2012-09-18 00:00 来源:城市英雄 作者:罗时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辫发从来北狄风,武灵胡服亦相同。垂垂脑后休多事,削尽烦丝万虑空。,“剪辫子”新时尚风靡武汉,

       中国至今是烟草大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之。”当朝鲜商人将烟草输入沈阳时,清 太祖皇太极还下令禁止。罂粟是从印度传入的,到明朝成化年间“中国始得取汁之法”,差不多跟汉口城史同庚。十八世纪初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至酿成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分水岭。从那以后,大清帝国国将不国,被迫与列强签定了上百个屈 辱的条约。鸦片烟毒在中国泛滥成灾,危害甚巨。很多人就是染瘾难戒,不惜变卖家产买毒品,致家道中落。也许鸦片也流入欧美等地, 才形成禁烟的国际舆论,于是1909年在中国上海举行了“国际鸦片委员会会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国际间禁毒会议,开创了国际多边禁 毒合作的先河。

  百年前武汉的禁烟和21世纪之初的“禁麻(麻木的士)”一样,还是“有情操作”的。“省城各烟馆已一律闭歇,所有烟具均由官收买 。惟汉口、汉阳两镇尚未实行禁革。鄂臬梁心海廉访详请鄂督札饬夏口厅、汉阳县均遵照武昌举办。”“冯巡道与各土商议定,限年底全 行收歇,以三个月为一期,每次禁止四分之一,现各烟馆每售膏一两,加倍收膏捐钱八十文,以示寓禁于征之意。”

  还有一股关涉反清的潜流正在民间涌动,那就是断发易服的事件屡有发生,成为在全国领风气之先的政治动向抑或生活时尚。

  “况我大汉从前,概无豚尾法制。”汉人一向认为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应剪掉抛弃,一般都行束发。满清入关200多年,汉人蓄辫就有 200多年,从顺治二年起强制推行满人发式,将头部的前面剃光,后头编成辫子挂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以此同化汉人。“剃 头”一词即始于此,原来的梳篦匠纷纷改为剃头匠。三镇多见“剃行头”的转悠在大街小巷。清末民初,理发业由挑担上门不少转向坐地 经营,名为剃头铺或整容店。汉口最正规的是1913年2月在法租界车站路口开的“长生堂”,老板是扬州人赵金洲;武昌最早的是1914年在 武昌民主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今基督教武昌堂)隔壁开的“青年会理发室”。老板是广济人夏长恩,他1908年作为工作人员随清政府外 交使团到意大利学艺三年,并购置一套理发器具,1911年挟技回国,可以称之为武汉剃头匠的祖师爷。此行业“虽是毫毛技艺,却乃顶上 功夫”,颇为吃香,汉口俗话说是“皇帝脑壳由他掰”。

  “江阴十日”、“嘉定三屠”,满清不知杀了多少不愿蓄辫的汉人,才使全国渐渐养成剃头风俗。太平天国又翻起历史旧账,颁布蓄 发令,被清廷骂作“长毛”、“发贼”,镇压下去。如今“世风日下”,反满汉人蠢蠢欲动,以剪发为时尚,其叛逆精神毕现,以致当局 防不胜防。1911年伊始,《申报》就连发“鄂省学生断发之处分”、“鄂学生纷纷剪发”消息:“武汉商学军各界,近日剪发者不可胜数 。陆军第三中学日前又有二百余人同时剪发。”“鄂省各文武学堂自本年九月以来,学生中剪发者此仆彼起,虽严惩不能禁制。据剪发不 易服会报告,学界约一千余人实行,兹两湖师范学堂又有十余人于初七日相约剪去发辫……”“汉阳高等小学堂诸生,因管理员取缔剪发 极严,约于前日夜间私召整容匠十余人在寝室内全体剃去,不料仅剃至二十余名,为更夫窥见,告密于监学。该监学张某素反对剪发,闻 信手持指挥刀前来,扭住整容匠痛打,欲送汉阳县惩办。剃发匠人多力大,竟一拥而逃。”罚不责众,当局没有办法,“欲践前言开除, 则全校 必立形解散”,“饬暂将各生各记大过一次,勒令装戴假辫,并禁假三星期不准外出,以示薄罚而觇后效。”“乃将各生此次年假 大考分数扣去一半以示薄惩。”

  风潮难禁,湖北当局随机应变,也算与时俱进,便有了“鄂提调停军人剪辫之新法”。原来,清代留辫子还是军官的一种特权,普通士兵必须将辫子盘在头上,戴上帽子遮起来。《申报》1911年2月14日报道:

  张虎臣提军以发辫本与军人有莫大妨碍,弃之实便操作,惟现今未奉明谕,率尔剪除殊违国朝定制。但时会所趋,官弁、兵丁咸私自 剃剪,虽经严行禁制,视若无闻。若长此优容,必起违抗命令之渐,特于取缔之中寓调停剪辫之意,下令军中将脑后之发准其剃去,其脑 前之发不必用绳结辫,盘髻于顶,管以铁丝,以便藏于帽内,无毫发之痕迹,有文明之气象。庶国体军心两无妨碍。现各协标统、管带各 官已遵饬转令各兵士,限于正月望前一体遵办。自此以后,如有擅行将发剃尽者,即以故违命令治罪;其以前剃发者,则责令将顶前蓄起 ,不准违延。噫嘻!斯亦剪辫史上之奇闻也。

  这个张虎臣即是以后要写到的张彪,他敢于自作主张,没有把剪发上纲上线到“现行反革命”行为,这一点倒值得肯定。无独有偶。 黎元洪在其部下剪去发辫后也没追究,还说:“我国朝野上下,近因受外界之刺激,于剪发一事。几乎风靡一时。余本欲先行薙去,以为 军界同人倡,因明诏未颁,故尔中止。今尔毅然前剪去,免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匪惟社会所欢迎,亦即予所崇拜也。”剪发作为 社会现象,会带来连锁反应。《申报》报道,断发势必易服,“缘我国一旦易服,则朝野上下群趋重于洋装,外国呢绒毡纱等货必将竞运 来华推广销路,而我国衣冠绸缎皆成废物。”“敝省当业、绸业、帽业、衣业各商帮颇形惶惑。”这些都将危及到社会的安定。

  孙文先生1895年在日本即断发易服,他长期在国外,本属外籍公民,断无妨碍。鲁迅先生1903年留学日本时剪辫,并在照片上题诗抒 怀“我以我血荐轩辕”。可能武汉之外的乡镇剪发之风稍弱。1911年腊月初九,武昌起义早已发生,黎元洪的辫子已剪去多时。辛亥报人 朱峙三的日记中写道,他“在鄂城途遇孟宽圃先生,见予与学友无辫,骇甚”。1911年12月7日,清廷准资政院请,允许全国官民自由剪辫 子了,但老百姓从情感上和心理习惯上还不能接受,就像徒然少了一件器官。当袁世凯的辫子在清帝宣统退位的当晚(1912年2月12日)“咔 嚓”一声剪去,还留着“豚尾”的恐怕只有张勋“辫帅”和他的军队了。

  “辫发从来北狄风,武灵胡服亦相同。垂垂脑后休多事,削尽烦丝万虑空。”(罗汉《汉口竹枝词》)管它那些,毅然剪去屈辱和累 赘的秃头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从庚戌年进入辛亥年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