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报刊 为社会变革造声势(3)
辛亥革命网 2011-09-28 00:0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少伟 查看:
1904年2月26日,《警钟日报》问世,期数单独另起,聘李春波为经理。该报相继由王季烈、蔡元培、汪德渊、刘师培等主编,起初辟有“社说”、“时评”、“图说”、“国内要闻”、“投函”、“杂录”、“史谭”等栏目;至4月底,登载《本报大改良》启事,宣布增设“本埠紧要新闻”、“公堂案”等栏目,“以副本埠阅者诸君之希望”。该报起初仍着重揭露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呼吁奋力抵抗,如创刊号发表了漫画《听听警钟》。
《警钟日报》政治态度鲜明,迅速成为申城的一个舆论中心。同年4月26日,该报发表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中华革命军”的消息,登载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嗣后,该报又称孙中山为“吾国革命巨子”,并谓“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光复会成立后,《警钟日报》的反清革命调门便愈来愈高,公开强调“本报为民党之机关”。同年11月16日,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该报“社说”栏目发表林白水的《呜呼!万寿无疆》;同时,他还拟了一副讽刺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很快,有人把此文、此联印成传单,散发于烟馆茶寮。清廷本来就仇视《警钟日报》,遂通过上海租界当局严惩负责发行的镜今书局,并于1905年3月25日以“叛逆谤读,淆惑人心”等罪名查封该报。
肆 在孙中山勉励下创办的《中国女报》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妇女刊物中,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影响较大。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号鉴湖女侠,于1904年夏冲破阻力赴日本留学,很快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她回到国内,数月后她乘船来沪,住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厚德里91号。这是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屋,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在此积极开展反清活动,并和陈伯平等革命党人一起建立“锐进学社”,作为同盟会会员通讯处及浙江同志与长江中下游各地秘密会党联络的据点。有一次,她和几位同志躲在自己寓所小阁楼上试制炸弹,因操作不慎发生爆炸,巨响惊动了整条里弄,由于对现场处理及时,当警探闻讯赶来搜查,没找出任何破绽,一场风波安然过去。
不久,孙中山由日本赴南洋发展同盟会,途经申城。秋瑾前往谒见,并在交谈中表示:“要做的事情太多,一时还不知如何做起。”孙中山知道她在留日期间曾主编《白话》月刊,便亲切勉励道:“你可以凭借你的特长,创造和运用宣传工具,宣传的内容应是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孙中山的这番话,给了她极大的启迪。
随着中国近代第一份妇女刊物《官话女学报》在沪诞生(1898年7月),相继问世的有广东《岭南女学新报》、《妇孺报》、《女界灯学报》、《女镜报》,上海《女报》(后更名《女学报》)、《女子世界》,以及《北京女报》等,但它们大多存在时间不长,文字也不够浅显。秋瑾决心知难而进,创办一份通俗易懂的《中国女报》,让不识字的姐妹听人诵读就能明白内容。同年11月,她与陈伯平、姚勇忱、张剑崖等多次商量出版《中国女报》事宜,大家议定它“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沪问世,由秋瑾主编,参与撰述的有陈伯平、吕碧城、陈志群、钝夫、黄公、燕斌等;初定为月刊,32开本,每期约60页,内容有论说、新闻、译编、调查、书信、诗词、传记等,并将古今女杰肖像印于首页。秋瑾为之撰写发刊词,阐明创办这份刊物目的是为把“女界前途之危险”,“奔走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之前”,“使我女界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大光明世界”。她所作《感时》中的“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之诗句,发表后曾被传诵一时;她的自传体长篇弹词《精卫石》,描述了一批内地妇女走出封建家庭,结伴赴日留学和参加革命团体的故事,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女报》社址设于秋瑾所住的厚德里91号,她编刊非常认真,注重把妇女解放和反清革命结合起来,并亲自撰写许多稿件。同年3月出版的第二期,不仅有她的文章,还有她谱写的《勉女权歌》。
嗣后,秋瑾等因忙于在浙江奔走联络革命同志,酝酿武装起义,不得不暂缓《中国女报》的出版,但她并未停止编辑工作。同年6月17日,她从绍兴写信给友人,尚谈及该刊第三期已编好,“约于此月,必行付印”。可惜,她没多久就被清军逮捕并遭杀害,《中国女报》实际仅出版了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