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光复会的母地(2)
辛亥革命网 2011-07-22 00:00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徐霞鸿 查看:
1907年4月,秋瑾自任大通学堂总办后,将各地会党统一组织成为“光复军”,遥尊徐锡麟为统领,自己为协领。5月,秋瑾召集王金发、竺绍康、张恭、吕熊祥等商讨浙江起义部署,配合徐锡麟在安庆组织的安徽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就义。15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成为辛亥革命中第一个被砍头的中国女性。
秋案爆发后,人心惶恐,城内居民纷纷逃避,省兵搜捕大通学堂波及东浦、孙端各学堂,各处地痞蠹役屡借搜查为名,闯入学堂滋扰,无知之徒哗传各学堂均须封闭,一时闹得人心惶惶。省派道台陈翼栋来绍“督办”,山会绅商学界以事关大局,各举代表,谒陈利害,陈翼栋坚不接见。同时,马路旁出现匿名帖,称“同仁学堂藏有军械,戏捐公所董事均系匪党”,陈翼栋不加体察督队前往,逮捕校员5人,并毁坏校舍,攘取校具。事件发生后,绍兴学界知名人士联合在报上发表了《山会学界论陈道妄拿无辜事》,并致电浙江抚台提出强烈抗议。这是辛亥革命前绍兴知识界民主思潮的又一体现。
1909年,私立龙山法政学堂创立于绍兴城内泰清里前龙山书院旧址,由开明绅士陶浚宣任董事长,光复会员陈燮枢任校长,培养了一批具有反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而光复会领袖之一的陶成章也在辛亥革命前一年潜回浙东宣传、组织革命。这些都为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什么绍兴能够涌现这么一大批辛亥志士?
越中人文精神的特殊影响,是绍兴人才群起的思想基础
从上述史实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绍兴的确是光复会的母地。具体说来,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和许多成员都是绍兴人,绍兴就是光复军的大本营。如果不了解绍兴,也就不可能理解光复会,也无法完整地认识辛亥革命。那么,为什么绍兴能够涌现这么一大批辛亥志士呢?
“造就人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经济、政治、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等。”何信恩认为,除了时代、环境等客观因素外,更取决于人才的内在因素。越中人文精神的特殊影响,是绍兴人才群起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特别富有“韧性”的战斗,是绍兴历代先贤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自古越地多才俊杰士,尤其在民族灾难深重之际,多有慷慨悲歌之士挺身而出。”
这样的情况在绍兴的历史上不乏其例。宋末遗民如唐珏、林景熙为反抗蒙古恶僧杨琏真珈盗发宋六陵,冒死设法转移南宋皇陵遗骨。明代沈炼被严党流放塞北,依然弹劾严嵩十大罪状,组织边民抗敌自卫。明末,绍兴渡东桥上,又有众多绍兴人自沉清流,身殉故国。这种大义凛然、义薄云天的壮举是越国臣民奋发精神的继续,是越文化刚烈贞毅传统的表现。这种民风环境,表面的平静一旦被打破,骨子里强悍的种子一旦爆发,其能量远超古越的剽悍,是一种执着的、大无畏的、排山倒海般的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这种越中人文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壮烈的景象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以绍兴人为主的光复会领袖和成员,大多诗礼传家,博览群书。为了推翻满清皇朝,不惜倾家荡产,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一方面,有绅商出钱为光复会领袖捐官,如许仲卿等出资为徐锡麟、陶成章、龚宝铨、陈子英等捐官,打入清朝政府内部;另一方面,又创办绍兴大通学堂、竟成女学等,组织训练革命力量,掩护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
浙江省文史馆资深馆员陈觉民在光复会成立80周年时,经长期搜集辑就《光复会党人录》,录党人1100余人,名单中非浙江人仅92人。这虽然是一个很粗略的名单,但光复会大多为浙江人,且诸多重要人物为绍兴人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与越地的传统有关,在民族危亡之时,越人总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显示出民族的凛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