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南京光复始末

辛亥革命网 2022-01-17 09:4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经盛鸿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设在上海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宋教仁、于右任、范鸿仙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讨策动上海、南京等地的光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江西等省的革命党人迅速响应。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是革命党人力量较强的地区。设在上海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宋教仁、于右任、范鸿仙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讨策动上海、南京等地的光复。

  武昌起义后驻南京新军部署起义

  南京,当时称江宁,地处长江下游,吴头楚尾,地接南北,形势险要,是中国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光复此城,必将造成极大的政治、军事影响。

  清廷在南京的力量很强,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等率江防军及巡防营与督署卫队(统称旧军),驻扎城内。当时南京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新军第九镇。该镇司令部与直属部队以及所辖第十七协近10000人,由统制徐绍桢率领。自八国联军侵华后,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在江苏地区广泛传播。第九镇征兵时,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很多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青年报名从军。一些革命党人为了取得军权,纷纷加入。他们在新军里开展活动,揭露清廷罪恶,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官兵加入革命党组织,其核心人物是第九镇十七协三十三标标统赵声及柏文蔚等人。1906年12月,清廷血腥镇压萍、醴、浏起义后,加强了对革命党人的防范与镇压,在第九镇清查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等人不得不离开部队,但第九镇中的革命火种一直没有熄灭。武昌起义爆发后,第九镇的革命党人与中下层官兵跃跃欲试,只是苦于无人领导。

  1911年10月25日晚,柏文蔚、范鸿仙搭乘沪宁客车,来到南京。他们利用柏文蔚旧日的关系,与第九镇中革命官兵联系,制定计划,准备在10月31日举行起义。就在这时,两江总督张人骏突然下令:第九镇于10月29日全部开拔出城,到南京城南60多里的秣陵关驻扎。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在无可奈何下,只得将驻宁各标营编成一战时混成协,约7000多人,于10月29日正午开抵秣陵关扎营。柏文蔚的起义计划破灭了。

  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官兵的反清革命情绪不仅没有被压制,反而更加高涨,准备肉搏冲杀。军营里一片磨刀霍霍的声音与阵阵马嘶声。同盟会中部总会连续派遣陶逊、范鸿仙、柏文蔚等人到第九镇,对徐绍祯等高级军官开展工作。第九镇官兵也不断派代表到镇司令部,要求徐绍桢“请速举事”。徐绍桢虽为清廷将领,但也受到革命风气的影响,曾做过一些维护革命的工作,今见武昌义旗一举,全国响应,心早为之动。徐绍桢在日本明治大学留学的儿子徐承庶写信给他说:“中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国,非一姓之中国也,与其忠于一姓一人,何如忠于四万万人。古之忠臣烈士,有杀身成仁者,其志在救国救民也,初非专为一姓计也”。儿子的信给徐绍桢强烈的震动。11月4日、5日,上海、苏州、杭州相继光复,徐绍桢召集军官会议,部署起义,一面派遣华彦云等人赴上海,找沪军都督陈其美,请求接济子弹;一面派人化装进入南京城,秘密联络旧军中的友人,动员他们做好内应,约期11月8日起义。

  南京新军进攻虽败犹荣

  就在第九镇官兵决定于11月8日夜起义的前一天,11月7日夜,南京城内蓦然发生了苏良斌等人发动的起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苏良斌原是第九镇马标的一个排长,因故被撤职,后投奔武昌。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武昌革命军政府派遣为联络员,于11月3日来到南京,联络巡防营与督署卫队的一部分人,准备在11月7日晚起义。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城外秣陵关的第九镇新军。第九镇官兵接到苏良斌函后,知事不好,即着原人回信,约8日起事。然而,回信人当夜未能进城,无法通知苏良斌。于是,在苏良斌的指挥下,城中起义照常在7日夜进行。清廷江防军统领张勋得到密报,早作准备与部署,迅速镇压了苏良斌起义,并下令紧闭各城门,增兵各要塞,加强南京的戒备。

  第九镇官兵不知南京城中风云突变,仍按原计划,于11月7日午后1时,开始移营;11月8日黎明,在秣陵关誓师,口号为“兴汉灭满”;8日午前11时,以第十七协协统沈同午为前敌总指挥,各路进攻部队开抵雨花台南部的无名纬河南岸高地;8日午后,中路军先遣骑兵队,在队长李铎率领下,到达花神庙北端,从三面包围了雨花台清军炮台,展开战斗队形,发动猛烈进攻。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的正南方,是一片面积不大的丘陵高地,周长约3500米,由三个紧紧相依的山岗组成。清军在这里建筑了坚固的炮台等防守阵地。新军起义,从秣陵关出发,攻打南京城,必须先占领雨花台。当时,雨花台清军早做部署,等到新军往前冲锋、前哨就要接触的时候,突然集中炮火作正面射击,两侧又以机关枪左右扫射,密如雨点,给新军官兵很大杀伤。

  8日傍晚5时,沈同午得到城内已先发难和内应各防营溃亡的消息,即传令进行夜袭,将各标营所有枪弹,全部集中给中路军三十四标,发给敢死队每人8颗子弹,战斗队每人5颗子弹,各路军集中攻击雨花台制高点清军炮台。起义官兵们整天只吃了一餐,但饥饿全忘。附近居民送饭菜给他们,给钱都不要。入夜,中路军进抵雨花台下,发起冲击,遭清军猛烈炮火压制,伤亡惨重,在弹尽援绝、牺牲严重的情况下,仍誓死不退。前敌指挥官朱履先,挥动指挥刀,多次率众冲锋拼杀,均未成功。至9日凌晨1时30分,三十四标敢死队100多人,手持手掷弹,由金陵义冢,匍匐绕过敌堡后方;2时30分,至雨花台南麓200米处,顿发喊声冲锋,令不能禁,遭守军机枪猛烈扫射,只好退伏在田埂后隐蔽处,稍事整顿,复使强进,如此反复三次。先锋队队长唐有泰中弹牺牲。最后,第三十四标左翼之一部韩恢等官兵,尽脱装具,袒胸而前,攀登东雨花台,徒手夺机关枪两挺,辄以友军失联络,不能守。队官汉铭等四十七人牺牲。至11月9日凌晨5时30分,天将拂晓,起义官兵已疲乏至极,不堪再战。总指挥沈同午见此情形,已知不可为,只得下令起义官兵在大雾掩护下,向后转移,最后退往已光复的镇江。徐绍桢即前往上海寻求支持。

  第九镇官兵起义进攻南京,由于各部缺乏配合协同,也由于轻敌,仅凭官兵血性,仓促起事,弹药等严重不足,最终失败。但他们高举义旗、拥护共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揭开了南京光复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心。

  同盟会中部总会组织“江浙联军”,兵分四路,进攻南京

  南京第九镇新军起义的失败,对刚光复的上海和杭州、苏州震动很大。“同盟会中部总会”立即于11月11日在上海长园召开紧急会议,认为强攻南京,仅凭第九镇新军的兵力,包括镇江林述庆的兵力,不能和敌军抗衡,于是决定联络江苏、浙江、上海各光复地区的力量,组建“江浙联军”,举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再次进攻南京。会后,陈其美就此分电苏州的苏军都督程德全、杭州的浙江都督汤寿潜。程德全、汤寿潜迅即复电赞同。徐绍桢赶赴镇江,组建“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以陶骏保、顾忠琛为参谋部长,林之夏为副参谋部长,沈同午、史久光、于右任、范光启等为顾问,孙毓筠为军事参议,并设经理、外交、执法、交通等各部,筹划一切;所辖各军,有镇军支队,约3000人,支队司令官林述庆;浙军支队,约3000人,支队长朱瑞;苏军支队,约3000人,支队长刘之洁;淞军支队,约600人,司令官黎天才;沪军先锋队,稍后开到,约1000人,司令官洪承典;另有扬军徐宝山部及松江、江阴等地的巡防营,总兵力约10000人。

  11月15日,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从镇江西移至高资。11月16日、20日,徐绍桢两次召集各军将校开会,筹商、制定了进攻南京的计划,决定兵分四路,进攻南京。其中,中路以镇军、浙军为主力,右翼镇军攻打天堡城、太平门,左翼浙军由东阳镇向麒麟门方面攻击,镇军一部与之同进,进占紫金山,再从孝陵卫攻朝阳门(今中山门);南路苏军从汤水镇出发,进攻雨花台、聚宝门(今中华门),“佯攻以牵敌势”;北路淞军进攻沿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塞乌龙山、幕府山等各炮台;江北由镇军、扬军等组成江北支队,沿长江北岸,经六合,进攻浦口。

  上海、江苏、浙江各界踊跃捐献,除驰电慰问外,还派出慰问团慰劳各军;上海制造局日夜赶造枪弹,支援前方;上海总兵站赶购之军械,也已运赴前线。

  11月21日,原江苏省谘议局议长张謇赶到苏州,召集70余名前江苏谘议局议员,在拙政园举行会议,宣布成立江苏临时议会。该局以原江苏谘议局议员充任议员,仍推张謇为议长,宣布全力支持江浙联军光复南京。11月22日、23日,苏军都督程德全经镇江,到达高资前线,慰劳各军,发表誓师词。民军士气为之鼓舞。

  1911年11月23日,天气骤冷,秋雨寒气袭人。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的战役全面展开。南京城内外民众热烈欢迎革命军的到来,说:“公等不至,我辈万无生理”。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革命军。11月24日下午,江浙联军总司令部西进至龙潭。

  1911年11月24日夜,北路淞军首先打响,向乌龙山、幕府山两炮台进攻。乌龙山要塞炮台位于南京城东的长江下游处,监控着长江航运与宁沪铁路龙潭段。黎天才指挥淞军600人及浙军一营,在长江上起义海军舰艇的支持和炮台守军内应官成鲲等人的配合下,先进攻乌龙山炮台,乘坐兵舰直抵乌龙山麓,涉达山巅,台兵竖起白旗,开栅欢迎。接着,淞军乘胜前进,连夜攻占幕府山炮台。

  11月25日,朱瑞率浙军主力先锋队及镇军一标、苏军巡防队,由东阳镇出发,越麒麟门西向,进攻孝陵卫,在马群高地与清军遭遇。清军悍将王有宏率部300多人,驰出通济门,与联军恶战。王有宏是记名的提督,赏穿黄马褂,平时红顶花翎黄马褂永不离身,战时也是这样打扮,不料成了起义军射击的目标。浙军以望远镜观察,测知王有宏所在地点,乃集中火力,击中王有宏的左腹。王有宏连人带马中了百余弹,很快死去。浙军突破清军防线,毙伤清军千余人,俘虏数百名,于当日下午,进占紫金山与孝陵卫一带高地,进逼朝阳门。当日日暮时分,徐绍桢率江浙联军总司令部,从龙潭移至麒麟门。

  南路苏军,由刘之洁指挥,扫清自淳化镇至上坊门之敌,占领了上坊镇;11月27日,占领七桥瓮,与浙军成掎角之势,向雨花台、聚宝门进逼。11月27日,林述庆率镇军后续部队,进抵迈皋桥、尧化们、麒麟门一线。至此,对南京城形成了合围之势。但进攻天堡城的镇军、浙军,因城堡险峻,连日屡攻不下,伤亡甚重。

  11月28日,江浙联军对南京发动总攻。当晚至29日凌晨,浙军埋炸药,爆破朝阳门不成,仰攻失败;苏军进攻雨花台也失利;尤其是防守南京城外东部制高点天堡城的清军,居高临下,炮火狂烈,对江浙联军造成很大杀伤。联军苦战一昼夜,伤亡惨重,被迫后撤。恰在这时,徐绍桢得到汉阳于11月27日失守求援的消息,顿时口吐鲜血,晕倒在地。

  天堡城雄踞朝阳门与太平门外的紫金山第三峰半山腰,紧靠城墙,建有坚固的城堡与工事,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城内,与城墙内富贵山的地堡城互成犄角,城堡下全为悬崖峭壁,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南京地区一直流传着“要得南京城,先打天堡城”的兵谚。张人骏、张勋在这里部署重兵把守,并装配了电话线,与城内张勋司令部直通信息。

  徐绍桢撑持着病体,会商各军,决定以镇军从紫金山北坡,浙军从紫金山南坡,夹攻天堡城;新开到的沪军先锋队1000多人,由司令洪承典指挥,也投入战斗;另由淞军从幕府山炮台、海军舰艇从长江上,发炮轰击,支援进攻部队。

  11月29日下午2时,镇军各部领到大批枪弹后,进抵尧化门;是夜,在一座寺庙里,镇军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议决进攻天堡城的军事方案。浙军也进行了动员与谋划,浙军司令朱瑞从各部队中,挑选出约200人,组织敢死队,以张兆辰为指挥官,叶仰高为参谋官,分为两队,一队由张兆辰率领,从紫金山背后攻击天堡城侧方;另一队由叶仰高率领,从紫金山主峰攻击天堡城东端。

  11月30日12时,进攻天堡城的战斗正式打响。首先在前沿发生小规模的战斗。下午3时许,浙军敢死队先行出发,主力随后跟上。约在同时,镇军第三标各营从尧化门越过沪宁铁路,向天堡城逼近。天堡城与南京城内清军开炮轰击,炮弹纷如雨下。这时,沪军先锋队的炮兵赶到,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炮战,掩护浙军、镇军进攻。当晚,联军分数路,依照计划,镇军第二标从紫金山北坡,浙军敢死队从紫金山南坡,夹攻天堡城。官兵们爬山越坡,攀藤附葛,拼死前进。“中华存亡,在此一役”“为共和而战”的喊杀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在激战中,浙军敢死队参谋官叶仰高与官兵多人中弹阵亡。夜11时,张勋派兵出太平门来援,被联军埋伏在太平门外的便衣队袭击,复退入城。夜12时后,突然刮起大风,继降雨雪。江浙联军司令部即令长江上的军舰,协助联军官兵进攻。联军官兵向清军阵地猛力冲锋。至12月1日5时许,天堡城内的残余清军竖起白旗,派人至联军阵地诈降。镇军第三标第三营管带杨韵珂不知其计,率数十人,入清营接洽,遭伏兵猝起围攻,杨韵珂中弹十余处,仍高呼:“不夺此要塞,不要收殓我尸”。镇军第三标第三营及浙军敢死队死战不退,连长季遇春高叫冲锋,各士兵奋勇冲杀,清兵不支,向龙勃子溃退。12月1日晨6时45分,联军终于完全占领了天堡城。

  在天堡城酣战之际,雨花台已为苏军攻克。其他各路革命军也都进逼南京城下。

  南京光复及其意义

  天堡城一失,南京城全部暴露在革命军炮口之下,革命军从天堡城居高临下,向城内清军重要据点发炮轰击。张人骏、铁良、张勋眼看南京无法据守,遂趁混乱逃出南京。张人骏、铁良乘日本军舰,转往上海;张勋则率1000多残兵,出汉西门,至大胜关渡江,到达浦口,受到柏文蔚率领的镇军先锋营和徐宝山扬军的截击,狼狈逃往徐州。留在南京城内的残余清军,全部投降,打开城门,欢迎联军进城。

  12月2日,江浙联军各部分别由太平门、聚宝门、仪凤门进入南京城。南京宣告光复。江苏除徐州外,全省光复。

  南京在血与火中的光复。江浙联军不仅占领了东南军事重镇,使长江以南各省全部为革命军所有,而且鼓舞了武昌与全国革命党人的士气,打击了北洋军的嚣张气焰,将垂危的清廷进一步推向覆灭。孙中山说:“后汉阳一失,吾党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益振。”

  南京的光复,使全国革命重心由武汉转移到南京,为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盛鸿,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