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地区有一个参加辛亥革命的群体
辛亥革命网 2021-10-11 14:03 来源:惠山文心 作者:高嘉鸿 查看:
左一张光舜之孙张良辅,右一吴介璋曾孙吴步程
01
110年前,在推翻中国二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浪潮中,阳山地区的一群热血男儿,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因英勇过人,战功卓著,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被集体遴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卫士。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民国十八年(1929)之前,现在的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和惠山区阳山镇同属无锡县富安乡。富安乡是无锡县22个古乡镇之一。在漫长的一段历史上,阳山和胡埭一直是同一个地方。历史上的无锡,只有县治,归属于常州府;无锡县富安乡地处无锡西南边缘,与阳湖县为邻。阳湖县,是从武进县分析出来的。清朝中叶的雍正四年(1726),朝廷念江南税赋繁重,常州府所辖4县:武进、无锡、江阴、宜兴都一分为二,无锡县置城中直河(中山路)为界,东部为金匮县,西为无锡县;武进县也一样,东部为阳湖县,西部为武进县;江阴县以长江为界,江南为江阴县,江北为靖江县;宜兴县南部为荆溪县,北部为宜兴县,八县仍然有常州府管辖。所以常州号称“八邑名都”。清朝末年那个时候,无锡县富安乡与阳湖县雪堰桥、潘家桥等虽然分属两县,但在地域上是一个地区。这一地区风俗相同、口音相近,民间素来通婚,人民往来频繁。直至现在,民间还是沿袭着这种习惯。所以,这一地区也可以称之为“阳山地区”。
02
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四年(1908),阳山人吴介璋在江南督练处创议征练新军,因带教有方,循循善诱,督练有功,被委任江南陆军第九镇新军统带。吴介璋因首议“改募为征”的兵役制,便先到家乡常州府设局征集新军,亲赴各县属奖劝,用“国不强,焉能安”的道理,激发百姓的国家观念,使广大民众纷纷踊跃报名参军,许多良家子弟及文学士子积极响应者达千余人。对应征者严格征拔,不滥取录。录取入伍者,做到官民欢送,乡里父老,引以为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富安乡入伍的有吴浩、尹聘山、金鸿声、金耀庭、吴阿本、葛中行、钱惠民、吴锡璋、吴介璘、吴崇璋、吴崇源,吴涛、吴瑛、吴刚、秦焕根、许德宽、许德惠等十多人。这批人入伍后,都编入驻苏州的第九镇三十六标,他们在吴介璋的引导下,接受了新民主主义思想,都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不久,吴介璋调往江西,他的兄弟子侄吴锡璋、吴介璘、吴崇璋、吴崇源,吴涛、吴瑛等一起随行。
吴介璋(1875~1926),原名崇富,字德裕,又字复初,号沧园。无锡县富安乡新渎桥人(今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新渎社区),祖籍常州府阳湖县遥观薛墅巷(今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薛墅巷村),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初为清军将领:暂编二十七混成协协统,保荐为道员,留江西补用,授资政大夫、花翎二品衔。辛亥革命后为江西首任军政府都督;追随孙中山,先后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军事参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13人)组成人员,陆军中将。先后参加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民国十五年九月(1926年11月)不幸在上海遇车祸身亡,因公殉职,享年五十二岁。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03
吴浩(1879—1944年),字虎臣,号中和,乳名细阿福;陆区桥南街人。少时,到无锡城金元隆茶食店学徒,拜北门外泗堡桥武举人杨振海为师,学习武艺。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吴介璋招募入伍,编入徐绍桢为统制、吴介璋为统带的清军第九镇三十六标,任炮兵正目(班长)。宣统三年(1911),奉命回锡在北门黄泥桥西堍大吉祥旅馆招募敢死队,得400多人,经秦效鲁劝请,一同攻打锡金县署,光复无锡。无锡光复后,带领队伍返苏州,任苏军先锋营营长,开赴南京雨花台,攻打天堡城,经两天两夜浴血奋战,天堡城攻破,次日进驻南京,驻扎在陆军第四中学。随后先锋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师二十六团,第七师师长洪承典,吴浩任少将衔上校团长。民国元年(1912),二十六团被遴选为总统府近卫军,负责总统府安全警卫,一二营驻总统府,三营驻外围。吴浩尽心尽责,忠于忠于职守,深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嘉勉,孙中山去职前,全团人人得赠大总统手帕一方,上书“民族存亡,在此一举;大总统孙文书赠”。
民国元年4月1日,孙中山离开南京,南京设立以黄兴为总司令的留守府,继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只发给南京军队一个月伙食费。第七师被迫解散,吴浩带着二十六团参加南京卫戍团。民国二年,吴浩率领全团归并徐州第三师,改编为步兵第十一团。第三师师长冷遹。是年下,北洋军南下,“二次革命”爆发,吴浩团奉命赴山东韩庄,血战三日;不料,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不辞而别,讨袁形势急转直下。吴浩不得不将全团人马撤回南京,继续担任南京卫戌任务。因防务需要,卫戍团扩充为旅,吴浩成为南京卫戌司令;番号国民革命军第五旅。吴浩对内是第五旅旅长,对外称南京卫戍司令。此时,手握重兵的吴浩,事实上成为“二次革命”时南京方面的尖兵,并宣布独立。
04
《民权报》主笔之一的贺海鸣,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游说吴浩出面宣布主张“会通各师,取消独立”。这一主张,在讨袁总司令部一次团长以上军官会议上宣布。布告贴出后,南京一片平静。夜里12点,贺海鸣又回到南京,自称讨袁军总司令,出尔反尔,仍要独立,继续讨袁。这一下,部队炸锅,士兵指责吴浩“私通袁党”。而贺海鸣出面分说“布告不是吴浩私通袁党所贴,是有奸细混入司令部冒充吴浩干的。我已派人秘密调查,一旦查出就地正法。”贺海鸣越描越黑,士兵更加不信,南京顿时大乱,五旅哗变,不得不解散。吴浩在袁党和讨袁两股势力中,两头不得好。袁党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吴浩在南京已无立脚之处,身边也只剩下上尉参谋钮德华、军需长吴阿本(吴浩兄长)、少校营长尹聘山、中尉副官金鸿声4人,情况非常危险。不得不在英国人的保护下,离开南京,秘密逃亡上海。
吴浩到上海后,住在法租界,经常到上海仁济医院组织和联络志士继续进行讨袁活动。有一天,当吴浩刚走出仁济医院,突然遭到袁党枪击,身中三弹,经抢救,取出右腿和下腹的2颗子弹,另一颗由左背打入肺部穿入第三根肋骨的子弹没法取出。伤愈后回乡归隐。
05
吴锡璋,吴介璋胞弟,任江南陆军第九镇炮兵排长、江西都督府总务厅副官、江西水警大队长。
尹聘山(1881—1974年),名锡畴,又名臣汤,字顺康,号聘山;尹城西漕人,南洋陆军警察学校毕业,南洋陆军讲武堂肄业。任苏军先锋营军官,吴浩的得力助手。武功了得,曾拉住马尾,一跃而骑上马背,善耍一口大刀,作战勇敢,先锋营攻打南京天堡城时,不怕牺牲,机智英勇,率先登上城墙,杀入南京。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师二十六团营职军官,成为孙中山在南京大总统时的近卫军。
许德宽、许德惠兄弟俩,是潘家桥杨树下人,武秀才出身,本事了得。民国成立后,被选拔为大总统侍令官;贴身随侍大总统左右。
吴刚(1892—1983年),原名吴乾生,字子铭;雪堰桥街镇上人,吴稚晖族侄,邻吴浩岳家,与吴浩熟识;18岁那年,在崔桥陆合兴南货店当伙计时,瞒着家里,偷偷地到苏州投奔吴浩。因总统府秘书长是吴稚晖,总统府参军官是常州人张文焕。张文焕亲自从二十六团挑选60人组成大总统侍卫队,侍卫队分5个班,4个外卫班、1个内卫班。吴刚因与吴稚晖的关系,被挑选在内卫班,内卫班是孙中山的贴身侍卫。有一天,参军官张文焕与吴刚闲聊,对他说“吴乾生的名字不响亮,你应该取个响当当的名字。”吴刚说“参军官你学问大,你帮我改个名吧。”张文焕说“干脆就叫月宫里那个伐木人吴刚吧”。从此,吴乾生就改名为吴刚。
金耀庭(1889--1960)阳山镇金家桥人,擅养马。原为苏军先锋营警卫班战士,专门饲养战马。二十六团被遴选为总统府近卫军后,孙中山用马,就是金耀庭所养。4月孙中山去职,临走时特别表扬金耀庭,并奖励军服一套,手帕两块。
金鸿声(1890--1986),原为苏军先锋营警卫班战士,大总统侍卫队外卫班战士,工作尽职尽力,得到孙中山的嘉奖。1982年,金鸿声以孙中山卫士身份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
作者简介
高嘉鸿,名嘉洪,字嘉鸿,号安阳逸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山区作家协会理事,阳山镇文史研究协会会长。著有散文集《阳山情缘》《阳湖余韵》,文史集《安阳山古韵》(修订本),主编《阳山文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