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李大钊的交往

辛亥革命网 2020-07-03 08:53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作者:李权兴 任庆海 查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这期间,他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相知相交更显得弥足珍贵。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这期间,他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相知相交更显得弥足珍贵。据宋庆龄回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发现了新的力量泉源。早在1919年,他同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他看到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

油画《孙中山和李大钊》 吴作人 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孙中山关注过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新青年》,还曾出面营救过陈独秀、胡适。并派戴季陶、沈玄庐创办了《建设》《星期评论》,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戴季陶、沈玄庐均与李大钊等有交往。不过至今还没有查找到孙中山与李大钊此时有过正式接触的资料。据现有资料看,李大钊在1922年8月以前,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没有直接提到过孙中山的名字。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殖民地事务委员会秘书马林(斯内夫利特)被派到中国,与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柯尔斯基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中共“一大”在1921年7月下旬胜利召开。12月23日,李大钊与马林在桂林会见了孙中山,是通过林伯渠的介绍实现的。此后双方进行了三次长谈,讨论了有关中国革命和中俄结盟等问题。

  1922年8月底,李大钊在中共中央作出加入国民党决议之后,奉组织委派从杭州返回上海,与林伯渠一起会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对李大钊这样一个既有学识又有广泛政治接触的人表示欢迎。商谈的主题是国共合作。自此开始了孙中山与李大钊就“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的相知和往来。在会谈期间,孙中山要求李大钊加入国民党,8月底9月初,李大钊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最早加入国民党的。李大钊对孙中山讲明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时,孙中山对李大钊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此后,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名义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均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毛泽东、沈定一、彭湃、于树德、杨匏安、罗迈(李维汉)、于方舟、瞿秋白、张国焘等都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投入到建立反帝反封建民主联合战线的工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李大钊赴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6月25日,李大钊与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共同署名《致孙中山信》,指出“我们不能沿袭封建军阀用武力夺取政权攻占地盘的同样的方针。这会给人们造成我们与军阀是一脉相承的印象。”表达对孙中山加快国民党改组、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支持。

  随后,孙中山特地邀请李大钊赴广东,共商广东革命政府外交政策的有关问题。李大钊比孙中山年轻20岁,可是李大钊儒雅谦逊的风度,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精准的分析,对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说,对国民党当前状况和改革方向的见解,以及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可能性与存在困难的预测等等,使孙中山感到真是找到了一位知音。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宣言》发表。改组国民党加快了联俄联共的步伐,李大钊得到孙中山的信赖而成为此间重要联接纽带。李大钊1月10日乘船抵达广州。1月11日,孙中山迎接李大钊等赴会,并展示拟订的建国大纲征求意见。1月17日,李大钊安排苏联代表越飞以养病为名抵达上海。1月18日,越飞首次会见孙中山,双方多次会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孙中山亲自指派李大钊作为北京地区特别代表出席,并请李大钊担任预算委员会、宣言审查委员会、章程审查委员会、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会议进行期间,又以主席身分指定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孙中山的卫士范良回忆:“李大钊到广州后,住在孙中山先生的大元帅的官舍”,“我当时看到他们会晤频繁,为国共合作,携手革命而操心。”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月23日,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1月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1月30日,李大钊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月31日,国民党“一大”闭幕,标志着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正式确立,国共两党开始合作进程,孙中山与李大钊的革命情谊更为牢固。在大会中,他俩对各自党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说服教育,维护和推动了国共两党合作。

  在孙中山与李大钊交往期间,还发生了一则文化逸事——

  1923年,21岁的青年学者萧一山编撰完成《清代通史》一书的上卷,蔡元培、李大钊为之作序,决定通过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请求孙中山为该书题写书名。此时正值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政府,以及筹备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政务繁忙,蔡元培一时无法和孙中山取得联系。

李大钊与孙中山会面处: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故居

  当时,《清代通史》的上卷稿子已交商务印书馆作最后编审,行将开机付印。时间紧迫,印书馆一再催促封面的定稿,最后,李大钊、蔡元培和萧一山商议,决定先由李大钊题写书名,署上孙文的名字,明确地写明是孙文署。这样,就可以是印刷正文与联系孙中山同时进行。联系上孙中山题签,封面就改换,若是来不及改换,就向孙中山说明事情的经过,请求谅解。果然,当李大钊、蔡元培见到孙中山时,由李大钊手书“清代通史,孙文署”作为封面的《清代通史》一书,已经出版面世了。李大钊对孙中山歉意地说明了此事全部经过,孙中山看了出版的《清代通史》一书以后说道:“这很好嘛,就保持这个样子吧!我不用再写了。”反映出孙中山对李大钊等的信任与宽容。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内形势发生变化。1924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积极筹备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接受中共中央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认为此时是促进全国统一有利时机,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12月31日,孙中山在中共支持和建议下,抱病到达北京,但随即病情加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

  李大钊在孙中山逝世后,写下《挽孙中山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这幅长联哀挽急就,二百余言,气势磅礴,悲而不馁;综述历史、国际形势、革命理想、治国方略。传颂一时,影响深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