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家族的家训、家书

辛亥革命网 2019-10-25 09:03 来源:《广东家训选编》 作者:谢胜宏 查看:

2016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成立编纂委员会,开始向全省各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征集资料,历时三年编撰而成的《广东家训选编》,终于在2019年5月付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成立编纂委员会,开始向全省各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征集资料,历时三年编撰而成的《广东家训选编》,终于在2019年5月付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和家规,是家族长辈和后代子孙的规箴和训语,是前人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反映了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

  广东地处祖国南疆,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历代南粤先贤,大都重视家庭教育,留家训于后世,如李昂英、陈献章、湛若水、霍韬、庞尚鹏、黄士俊、胡方、陈瑸、桂士杞、劳潼、邓蓉镜、戴鸿慈、郑观应、孙中山、梁启超、廖仲恺、何子渊、张文、阮啸仙、叶剑英、李少石,他们或专撰家训,或有致学生的《诫子弟》,还有写给兄弟子女的信函等,皆为粤人家训之杰作……”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制订三民主义政纲,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帝制,缔造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捍卫民主共和。晚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揭开了民主革命新篇章。有《孙中山全集》行世。

  孙中山经常寄各种有用的书籍给儿子孙科,在1918年的《致孙科函》里,也提及寄书之事,指出“《宗教破产》一书,殊为可观”。时至今日,在台北孙逸仙纪念馆里仍收藏有上万册孙中山寄给孙科的图书,可见孙中山对儿子读书的热切关注。《家事遗嘱》是一封简短的家训,体现了孙中山身为革命领袖,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伟大情怀,也是孙中山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产。

  致孙科函(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近日热病初全,经已起手著书,或于数月后可成一书也。儿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盖出学堂之后,乃为求学之始也。林子超先生回粤,父交他带回新购之书十本,若汝已有此种书,便可将重复者寄回上海,以便交回书店可也。父近日由日本洋书店定购数百种新书,现尚未付到。倘付到时,再当寄一书目过汝,汝要看何种,可由邮局转换寄来。汝日前与我之《宗教破产》一书,殊为可观。父自读Dr. White’s War of Science and Theology 之后,此书算为超绝矣;其学问考据,比White氏有过之无不及。父看过后,已交孙夫人看,彼看完,再转之他人矣。近日父得阅一书为Cell Intelligence the Cause of Evolution,其思想为极新,驾乎近时学者之上。待孙夫人看完,我当寄来汝。汝可译之,亦可开中国学者之眼界也。

  今日媳妇与二孙到来,我顺与他等一齐到宋太夫人处。盖我到上海以来,尚未去过。去后回来晚饭,饭后孙夫人与媳妇往外买物,并送他落船。我留家,刚有暇,故顺笔书此。余事托仲恺先生回粤面言。汝接此,当往省一见仲恺先生可也。此示。

  父字,七月二十六日

  家事遗嘱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何子渊

  何子渊(1865—1941),近代教育家、革命家。广东梅州兴宁人。出身于教育世家,早年到美国考察现代教育,致力倡导新学,在兴宁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参与策划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民国初,曾任兴宁县议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议等职。

  1941年秋,何子渊逝世前,曾给后人留下一本《渊公家训》,并将其核心归结为六个字“求真、尚善、包容”。《渊公家训》在20世纪50年代初散佚,何氏后人根据回忆重新整理规纳何子渊对“求真、尚善、包容”六字的阐释,对人们在做学问与修德行方面有启发作用。其中将“包容”引申为“天下为公”,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情怀。

  当年,何子渊曾对他的学生和子孙解释说:

  “求真、尚善、包容这几个字,跟《中庸》里面的一句话有关。《中庸》言,尊德性而道问学。朱子曾说,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之而尽道体之细也。尊德性,须去除私欲,故须向善。道问学,须去除私欲,故须求真。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一体贯通,既然贯通,则知一己之外而有他人,一身之外而有万事万物。既知有他人,则不忍自私,故须尊德性而向善。既知有万事万物,则不忍自锢,故须道问学而求真。

  惟尊德性而道问学方能尽天地万物一体贯通之本性。天地生生之道贯通并主宰万物,万物依本性各行其道而不相害。故《中庸》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言,和而不同。这便是真包容,这便是天下为公,如果有人胆敢以一己一派之私而违背天下为公之道,则可行汤武革命!”

  ——《何子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