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起义经过(2)

辛亥革命网 2018-06-04 09:51 来源:云南文献第21期 作者:何慧青遗作 查看:

欲知云南此次起义之真相,当先明云南党派之内容,至诚南在民初几全为国民党势力,进步党仅少数之教育界及学术团体,其势力尚不及国民党十分之一。

  蔡、李联袂入滇兴第四次秘密会议

  李烈钧自海外归来至香港,见唐与袁之关系,亦不知底蕴,命其学生张维义,致函民党巨子叶荃、黄毓成、赵又新等,密探唐意旨,张至滇见云南捕革命党正急,蔡济武及李根源之内弟某俱被捕杀,不敢投递。(至蔡济武等之死有两原因,一因唐与李根源之猜嫌颇深,唐极不愿李等之势力伸张于云南,一说侦探向唐报告蔡等之举动时,值袁派之专使何国华在座,郑泰中、杨蓁事前极力营救无效。唐曾大骂侦探不知进退。盖云南内慕虽积极反袁,表面上仍须敷衍。)事为吕志伊闻知,乃为之转递。唐闻知即派其弟继禹赴港往迎,李随偕方声涛、熊克武、龚振洲等改装入滇,仍为袁侦知,即由统率办事处,代传袁令曰:

  「急滇唐将军:华密。奉大元帅训令:『叠据探报,有乱党重要人,入滇煽乱,情形颇显等语。唐将军公忠体国,智勇兼优,必可镇摄消灭,倘有乱党赴滇,或猝生扰乱,准唐继尧以全权便宜处置,无论何人,但有谋乱行为,立置于法,事后报明勿庸先行请示,所有征剿出力将弁,均准破格请奖。要在保全地方治安,勿使生灵涂炭,予有厚望焉。』等语特达。处巧印。」

  随于十二月十八日,又接统率办事处皓电云:「蔡锷、戴戡偕同乱党入滇,应严密防范。」等语。次日蔡锷即继李烈钧之后入滇,《南强》杂志云南起义专号载:唐继禹述唐继尧派伊赴香港迎李烈钧事云:「与协和先生同行回滇,及抵河口,接唐公急电云:「据日本领事消息,蔡松坡京寓被检,已潜行赴日,除由滇电各方探查跺迹外,希弟立即折回香港、上海等处,探寻密约来滇,至协和已另派郑泰中来接,望转告」等语。次日郑泰中已到,乃请协和先生改装,同郑泰中密行赴省,继禹即折回香港,方将啓行,适闻松坡先生已到越南,当即往晤,约之入滇,次日起行。斯时袁氏已有所闻,曾密电唐公立置于法,事后报闻,并电其帝制党羽蒙自道尹周沆、阿迷知事张一鵾,沿途谋害。唐公乃急电继禹与驻蒙自师长刘祖武沿途注意。及抵阿迷,周沆、张一鵾,率领亲信,暗中布署,欲有所为,幸继禹随带军队警戒周到,卒未得逞。事泄,周沆潜逃,张一鵾被捕,随即正法。(按张为苏州张一麐之介弟)继禹与松坡先生至十二月十九日抵省,松坡与唐晤谈,彼此意旨不约而同。据唐继禹此述,则蔡之赴滇,事先并未经商得同意,亦无信通知。

  ⒈当时邮电皆受检查,恐通信泄露机密,不特与自有身有危险,且恐袁对云南先加防范破坏。

  ⒉蔡于十一月十一日离京,于十二月十九日抵滇,邮函往返最快四十日,电报则明电既不能明言,密电更惹人注目,事实上无通倘息之可能。

  ⒊此时蔡尚不知唐之真实态度,如唐系反对帝制固佳,如唐赞成帝制,回函谢绝反成僵局,若迳往则唐即真心向袁,亦可以私人交谊,促其改变态度,故蔡未入滇之先,实未与唐通消息。蔡深悉滇军之素质及唐氏之人格与交谊,决不至相负,故作不速之客。观黄斐章在南强杂志起义专号中发表云南起义之经过云:「方蔡公之间关走日本也,尚以为云南未必真能举义,始到越南试探。唐公知之,即派唐继禹先生亲往河内迎护。蔡公抵滇,首谓不图同辈已有惊人之决心与准备,而民气之澎湃,尤为难得云……」

  (黄斐章名毓成,任护国军挺进军司令,出席将领会议,为云南首义中坚人物。黄与唐有金兰之交,后与唐政见不合,不容于唐,通逃在外,唐死后始归,后在南京陆军大学任教。其言当系亲见亲闻,自属可信。)

  蔡锷抵滇后,见唐氏坚决反对帝制,且各项筹备就绪,即于当日雷梁啓超报告。梁自南京复电谓:「因外交上某种关系,以提前发表为佳。」唐遂于其私邸开第四次秘密会议,变更以前计划,提前发表。蔡锷、李烈钧、方声涛、熊克武等均出席,唐以梁电自南京发,以为冯国璋必有所助力,且不知外交上有何作用。又以蔡、李等至滇,袁氏已知,再难敷衍。遂决定于二十三日先电袁氏劝其取消帝制,惩办祸首杨度等十三人以谢天下,限二十四小时答覆,至二十四日无答覆,遂于二十五日宣布里云南独立,拥护共和。

  论此次战事,以原有之作战计划为佳,出其不意,一战而克四川,即可合滇、川、黔之众,与北洋军周旋于巫峡、夔门以外,东下湘鄂,西去秦陇,革命局势当为之大振。乃因梁氏一电之促,仅叙州一路,军队已运至川边,占颁尚易,泸州、重庆方面,则以曹锟、张敬尧等北军已大集,战事极为猛烈,几经挫折,革命精锐,大半牺牲于此。倘无各省响应,则民国之为民国,尚不可知。而所谓外交上某种关系者,至今吾人尚莫名奇妙。梁殆以未悉云南内情,诚恐夜长梦多又生变化,而不知滇军颠扑不破之革命精神,决不至「今日之我与明日之我宣战也。」

  起义时之誓词及各将领之党籍

  宣布起义之前夕,十二月二十二日,复开第五次秘密会议,于五华山将军署大礼堂。出席者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张子贞、方声涛、陈廷策、刘法坤、成恍、顾品珍、黄毓成、赵又新、戴戡、殷承瓛、孙永安、杨杰、戢翼翘、叶成林、何海清、马为麟、吴和宣、盛荣超、邓埙、唐继禹、李霈、李友勛、徐进、马聪、秦光弟、李修家、李朝阳、董鸿勛、赵世铭、李琪、胡道文、李雁宾、王伯群、庾恩暘等,唐继尧出席。歃血为盟,由唐继尧刺指沥血于酒罐内,并以余血涂于亲书签名之誓词上,蔡、李、任等,依次举行。其誓词云:

  「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志,坚持定力。有逾此盟,神明必殛。」

  宣誓毕,各人饮血酒一杯,焚化誓词,大呼:「中华民国万岁!」旋议改组政府,更定军队名称。有议以宜设备临时政府,推举大元帅者,唐、蔡均不赞成,以为云南以大义为天下倡,原期各省闻风响应,若先设此机关,使人谓我辈之举,系为权利,反阻人向义之路,宜俟响应省份稍多,然后就各省公意组织,方足以示大公,遂决定设立云南军政府,设军都督综理军民政事,军队则改称护国军,将所有滇军改编为三军。唐以蔡行辈最老,已曾为部下,即推蔡为都督,拟自率第一军赴川。蔡又以唐在滇任将军甚久,驾轻就熟,非唐莫属,以此来为牺牲救国,愿当前锋,独任其难,相持不决。卒以多数主张不变更现状,唐仍从众议,就军都督任,聘蔡为第一军总司令,任命李烈钧为第二军组司令,(按李曾因此表示不满,谓同一军长,何以一则函聘,一则任命。)此可见唐、蔡起义时,动机之纯洁,绝无丝毫权利之心存于其间,其儴德尤为近代军人中所少见,今将护国军之编制,及将领之党籍,表列如下:

  军都督 唐继尧(同盟会)

  总参谋长 张子贞(同盟会)

  第一军总司令 蔡锷 国民党滇支部长

  总参谋长 罗佩金(同盟会)

  第一梯团长 刘云峯 党籍未详

  第一支队长 郑泰中(同盟会)

  营长 马鑫培 李文汉(同盟会)

  第二支队长 杨蓁(同盟会)

  营长 田 谷、金汉鼎(未详)

  第二梯团长 赵又新(同盟会)

  第三支队长 董鸿勛(同盟会)

  营长 蒋文华、周颐(未详)

  第四支队长 何海清(无党籍)

  营长 唐淮源、沙云仙(未详)

  第三梯团长 顾品珍(同盟会)

  第五支队长 禄国藩(未详)

  营长 曹之华、杨希华(未详)

  第六支队长 朱德

  营长 杨池生、郑森(未详)

  第四梯团长 戴 戡(进步党)

  第七支队长 熊其勛(未详)

  第八支队长 王文华(同盟会)

  炮兵大队长 耿锡连

  连长 龙文汉、谭兆福、杨磷星、王召棠、刘治琛、孟雄成(未详)

  游击队长 廖月江(未详)

  军警大队长 贾玉楼(未详)

  宪兵大队长 聂民德(未详)

  第二军总司令 李烈钧(同盟会)

  第一梯团长 张开儒(同盟会)

  第一支队长 钱开甲(未详)

  第二支队长 盛荣超(未详)

  第二梯团长 方声涛(同盟会)

  第三支队长 黄永社(同盟会)

  第四支队长 马为麟(未详)

  第三梯团长 何国钧(同盟会)

  第五支队长 林开武(未详)

  第六支队长 王锡吉(未详)

  第三军总司令 唐继尧(同盟会)

  第一梯团长 赵钟奇(同盟会)

  第一支队长 华封歌(未详)

  第二支队长 李植生(同盟会)

  第二梯团长 韩凤楼(未详)

  第三支队长 吴传声(未详)

  第四支队长 彭文治(未详)

  第三梯团长 黄毓成(同盟会)

  第五支队长 杨 杰(国民党)

  第六支队长 叶成林(未详)

  第四梯团长 刘祖武(同盟会)

  第七支队长 杨体震(未详)

  第八支队长 李友勛(国民党)

  第五梯团长 庾恩暘(同盟会)

  第九支队长 唐继禹(同盟会)

  第十支队长 赵世铭(未详)

  第六梯团长 叶荃(同盟会)

  第十一支队长 马骢(未详)

  第十二支队长 郑埙(无党籍)

  观上表,护国将领,十分之九为国民党员,进步党仅戴戡一人,且其所部仍非进步党,如王文华仍为中山先生信徒,熊其勛虽不详其党籍,然熊为黔军中忠勇最着者,观其后由川中致死,(即戴挑拨川滇内江)颇多怨艾之词,深以供人牺牲为不值,可知熊非进步党,则此次护国之役,为进步党之力,抑国民党之力不辨自明。盖自国民党被解散后,进步党亦无形瓦解,各党俱生兔死狐悲之同情。及帝制发生,皆化除党见,加入护国团体,各党为厚集势力起见,自不能拒绝,初不料喧宾夺主,如梁啓超《国体战争躬历谈》及《盾鼻集》所载,几全为研究系之活动,此犹害之小焉者。最甚者,被贪天之功,热中名利,不择手段,致西南团体破坏,北洋军阀势力复张,如袁氏取消帝制,退居总统,召段祺瑞组阁,与护国军停战议和,梁即密电唐、蔡主和,唐复电以袁氏称帝,已丧失总统之资格,非其退位,无和可言。梁复由川直电蔡氏,蔡以师生关系,复电赞同,唐闻之复电各军团长,谓:「前敌将领不能自由发表意见,以免与政府主张两歧。」蔡见此电,颇形愤慨,以为唐蓂赓居然以上司自居,我连发言之资格已无矣。唐、蔡至此,即生意见。袁死后,梁保戴戡任四川省长,专挑拨川、滇恶感,致川、滇军内讧,戴亦被戕,是进步党此次之加入实害过于利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