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怿伯策动辛亥海军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5-12-03 10:08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黄继林 查看:

张怿伯,字文铨,清扬州府高邮州汊(今樊川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辛亥革命时,曾策动了辛亥海军起义。
  1940年,张怿伯继两年前写下《镇江沦陷记》后,又完成了《辛亥海军举义记》,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题写了“功纪南维”。意思是辛亥海军起义犹如维系大地南方的那根巨绳。

  张怿伯,字文铨,清扬州府高邮州汊(今樊川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随父读书,受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崇敬民族英雄,为人仗义又敢作为。在辛亥革命时,曾策动了辛亥海军起义。

  1900年,16岁的张怿伯赴沪就读于大清上海电报学堂,毕业后进南京电报局工作,不久又调往京师意大利公使馆学习无线电报。1904年,张怿伯被派往“海琛”巡洋舰任中尉军正电官(电台台长)。1910年,“海琛”巡洋舰游历南洋群岛“抚慰华侨”,南洋“华侨交三民主义印品巨束”,张怿伯和“海琛”官兵始知三民主义,心仪共和,为一年后的海军在武昌举义打下了基础。张怿伯《辛亥海军举义记》中说,他自己“图谋革命,开始在逊清之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张怿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革命意识”,敏锐地觉察到清廷已近垂亡,共和是大势所趋。他联络了“海琛”舰几位中级军官,“分工合作,联络本舰员兵,然后再向各舰运动,使同归一致,共举义旗。”

  清廷为镇压革命,令湖广总督瑞瀓戴罪立功,夺回武昌。又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包括“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在内的海军及长江水师前往湖北协同作战。张怿伯和“海筹”、“海容”两舰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商议,认为此时是起义“千载一时,机不可失”的好时机,建立起舰与舰之间的秘密的迅捷的通讯渠道。10月27日,清军攻入汉口。

  张怿伯急电“海容”、“海筹”的好友,又分头密嘱各舰炮长、炮手不瞄准革命军阵地,更不能伤及民众。上午应付了大约20分钟,炮弹几乎全都打偏,“午后3时许起,至4时止,3刻钟时间,共发炮700余发,殷殷隆隆,震天蔽江。”随后,诸舰“以炮弹耗费既多,遂不再战”,驶离前线。“事后访查,革命军殊少死伤。”而进入汉口的清廷陆路部队,大肆掳掠奸淫,放火烧了三昼夜,三十里街市化成一片瓦砾。这把大火烧醒了萨镇冰和他的舰队。张怿伯抓紧进行秘密策动举义工作,和他的一帮“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共趋赞成革命之途”的朋友,分头联络中级军官,这样“全军举义之谋,又得进一步告成。”

  萨镇冰素来爱民,“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此时他也倾向共和,知道张怿伯等人的暗中策划。作为清廷的高级官员,他既不想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11月11日晚,萨镇冰的“江贞”号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后来萨镇冰出任民国海军总长,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张怿伯当机立断,“举义一事已至不容或缓之阶段”,大家“抱着‘赴义恐后’的热情”,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演出了海军全军起义的大戏。1911年11月17日,“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及“江贞”、“楚豫”等炮艇一起宣布,不再听命于清廷,离开武汉,向江西军政府九江军政分府的驻地驶去。舰队开出不远,“海琛”舰“将舰上海军军旗龙旗降下,掷于甲板而践踏之,旋弃于江。”翌晨,11月18日,“海琛”舰将事先制作好的白旗悬于舰尾,其余各舰艇皆效而仿之。辛亥海军“全军悉(数)举义,实自此始。”

  起义海军到九江后,林森、吴铁城、李烈钧等辛亥革命先锋人物登舰慰勉。接着,起义海军奉军政府之命,参加了彻底推翻清廷的战斗。1912年夏,海琛舰泊南京时,当局派要员上舰了解海军举义详情,代舰长林永谟让主谋举义人张怿伯汇报了经过。

  革命发展的大势使有着心仪共和、支持革命思想的多数海军官兵成为干柴,张怿伯把这些干柴聚集在一起,并在关键时刻点了火。辛亥海军起义,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还完整地保存了几十艘舰艇和一批宝贵的海军人才,为民国初年海军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