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回粤斗争纪实(四):与政学系、益友系
辛亥革命网 2010-08-21 0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佚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于一九一四年五月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革命,黄兴、李根源等不肯加入。 ,孙中山回粤斗争纪实(四):与政学系、益友系政客的斗
孙中山于一九一四年五月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革命,黄兴、李根源等不肯加入。李根源纠合李烈钧、钮永建、陈炯明、章梓、冷遹、林虎、程潜、程子楷、陈强、林执中、李肇甫、彭允彝、胡瑛、殷汝骊、邹鲁、徐傅林、陈独秀、章勤士(士钊)、欧阳振声、但懋辛、余际唐、方声涛、耿毅、俞应麓、彭程万、龚振鹏、李书城、张孝准、谷钟秀、张耀曾、杨永泰、韩玉辰、张炽章(季莺)、文群、钟才宏、沈钧儒、杨源濬、伍毓瑞、余惟谦、张惟圣、陈鸿钧、李明扬、卓仁机、周杨亚、李达膺、王侃、王源翰、王九龄、易象、张声焕、周子贤、殷汝耕、金兆棪、蒋举清、赵世钰、李为纶、赵正平、罩振等组织欧事研究会,推黄兴为领袖(其时黄兴在美国),这是与中华革命党对立的团体。后来覃振、李烈钧、方声涛、程潜、彭程万等先后觉悟,仍拥护孙中山,惟李根源别有野心,于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国会恢复后,以欧事研究会会员为基础,组织政学会,其会员除钮永建一人外,其余均为国会议员,以李根源、谷钟秀、张耀曾为头目,始终与孙中山对抗。
国会中原属于国民党籍议员,除政学系外,还有吴景濂、褚辅成等之益友社(在北京驸马大街),谢持、邹鲁、马君武、王用宾、彭养光、冯自由等之丙辰俱乐部(后来称为大孙派),孙洪伊(伯兰)、王湘、时功玖、李錡、王乃昌、彭介石等之韬园(后改称民治社,又称为小孙派)。当中山到粤宣称护法时,益友社吴景濂欲改组政务委员会,参、众两院议长亦参加为政务委员(众院议长为吴景濂),遭孙中山反对。孙中山就大元帅职后,政学系采取两面派方针,令一部分议员南下护法,其首领李根源、谷钟秀、张耀曾则留住北京。后来李根源为抢夺滇军,于一九一八年一月才到广州,而谷、张则始终未离北京,仍任段、冯之政府顾问。
李根源在广东大元帅府成立后五个月才到广州。原来岑春煊在一九一六年任两广都司令时,李根源任副都参谋(正都参谋为梁启超),与岑关系甚深。岑与徐世昌同为清朝官僚,早有勾结,岑来粤就总裁职,曾在北京与段、徐晤谈,以包办西南议和,拥护段、徐为目的。李根源由北京到广州途中曾先在上海与岑密商,故到粤后即发动政学系议员与益友社议员吴景濂等结合,提出改组军政府案,即改大元帅独任制为政务总裁七人的会议制,而预定以岑为主席总裁,这与桂系企图逐孙离粤的阴谋相符。孙中山自不愿为空头总裁,更不愿与岑、陆同流合污,只有辞去大元帅职赴沪一途。
孙中山赴沪后,岑春煊派章士钊在北京见徐世昌,并与冯国璋的直系长江三督李纯、陈光远等接洽,由长江三督出面主和。岑即于七月三日到粤,由陆荣廷提议,推岑为主席总裁,积极求和。因岑与徐世昌的内阁总理钱能训通电通信商讨南北和议,于次年(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日在上海开南北和议,除总代表唐绍仪及代表胡汉民外,其余九代表均为政学系分子。政学系首领谷钟秀、张耀曾为徐世昌上宾,均以出卖西南,猎取高官为目的,在北京与官僚熊希龄等组和平期成会,与南方岑、陆桴鼓呼应。
在非常国会中大孙派议员彭养光、王用宾等联合小孙派议员王湘等与政学系议员展开斗争。这时,吴景濂因政学系分子杨永泰附桂取得广东省长,政学系头子李根源取得滇军总司令兼南韶连镇守使,颇觉往日附和政学系全为人作嫁,因在大孙派与政学系斗争中采取中立态度,政学系议员渐成孤立。大孙派议员提出改组军政府案,议员了镇等提出不信任政务总裁主席岑春煊案。国会两院联合会于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开会,通过改组政府案,交付审查。对不信任岑春煊案,因政学系议员在会场捣乱,没有通过。岑春煊借此通电辞职,其后台陆荣廷等来电挽留,此案无形搁置。但岑竟因此勾结桂系,停发国会经费。政学系议员因有广东省长杨永泰的支持和桂系军阀的津贴,其生活不成问题。其他议员则先后迁移于四川巴县及云南昆明。一九二○年某月在昆明集会,通过取消岑春煊职务案。这是拥护孙中山的议员与政学系在国会内斗争的情况。当时在广州的国会议员有四大派,各有集会之所。政学系在长堤石行会馆,益友社在海珠酒店,大孙派在霞照楼,韬园派(即小孙派)在南楼五十号。
政学系议员人名如下:
韩玉宸、文群、杨永泰、金兆、李肇甫、郭春森、李述膺、张鲁泉、周之翰、欧阳振声、徐傅林、雷焕猷、陈祖烈、秦锡圭、杨泽、彭允彝、王源翰、张大义、章兆鸿、陈鸿钧、陈国玺、王侃、潘大道、王恒、陈子斌、李自芳、李英铨、沈智夫、刘治洲、王有兰、高家骥、孙光庭、骆继汉、蒋举清、高仲和、梁士谟、程莹度、钟才宏、殷汝骊、丁文莹、郑际平、刘楚湘、朱腾芳、孙镜清、姚芙裳、文登瀛、符鼎升、车林桑都布。
政学系领袖李根源、张耀曾原为议员,后因做官辞职。
谷钟秀亦为议员,因做北京农商总长辞职,护法时没有南下。
以上是中山与政学系在国会内外的斗争情况。还有与政学系李根源争夺滇军统帅权的武装斗争。
原来驻粤滇军是反袁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协和)由云南带到广东讨伐粤督龙济光的部队,第二军第一梯团长张开儒,第二梯团长方声涛。孙中山回粤护法时,张开儒任滇军第三师师长,方声涛任滇军第四师师长,军饷由广东省督军署供给,因此受粤督莫荣新节制。一九一八年一月,李根源到粤,与桂系勾结,藉莫荣新之助,夺取滇军总司令职,故张开儒不服从其指挥。李根源唆莫荣新于三月逮捕张开儒,李即任滇军第三师师长,莫荣新任李根源为南韶连镇守使,令其割据粤北,截断北伐路线。一九二○年唐继尧免李根源职,任李烈钧为滇军总司令,李根源不服,由莫荣新调桂系与滇军战斗,以致广韶车不通,商旅交困,卒因协和退让,李根源又回任滇军总司令职务。但一部分滇军仍归李烈钧统制。这表面上为两李斗争,因李烈钧是拥护中山的,实际上是中山与政学系的斗争。这次斗争从一九二○年二月中到三月二十五日止,绵延月余,李根源势力稍受打击和削弱,桂系调任李根源为琼崖镇守使。一九一九年八月驻闽粤军奉中山命回粤讨桂,桂系恶贯满盈,士无斗志,莫督调李根源所部、滇军李根沄等抵抗粤军,在德庆、封川之间与粤军陈炯明部大战三日,李军大部被歼,从此李根源投靠北延。当时舆论权威《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认为,民国七年至民国九年之间,祸国殃民的党派为“北福(安福系俱乐部)南政(政学系)”。
孙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回粤护法,广东省议会选举胡汉民为省长,因桂系反对,改选李耀汉为省长。李根源就任滇军总司令后,向桂系力保政学系议员杨永泰为广东省长,杨就任后,开赌、卖烟、增加盐税,为桂系增加军费,加重粤人负担。一九一九年杨永泰与英国汇丰银行商定广东省银行铸币借款五百万元,允许汇丰银行派人监督广东省银行收支,虽经粤省人民反对,仍悍然进行。
一九二三年二月,孙中山在粤滇桂军驱逐叛徒陈炯明之后,三次回粤任大元帅,其时李根源任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竟与张绍曾在是年五月一日阁议上提议下令讨伐孙中山,经阁议通过备就令文送请总统黎元洪盖印,经黎拒绝,其事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