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首次国共合作(5)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尚明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着祖国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富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始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随着时代的

       1923年11月发表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是孙中山委托筹备改组工作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起草,并经他亲自审定后发表的。宣言回溯了同盟会至中国国民党的二十年历史,指出革命党人虽然作了奋斗牺牲,但是中华民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瓦解土崩之势已兆,贫困剥削之病已深”。在这种情势下,“欲起沉疴,必赖乎有主义、有组织、有训练之政治团体”。它进而提出:“关于党纲章程之草定,务求主义详明,政策切实,而符民众所渴望;而于组织训练之点,则务使上下互通,有指臂之用;分子淘汰,去恶留良。”应该承认,宣言显然反映了孙中山后期思想的变化,它指出了建立真正革命政党的重要,并探究了改组中国国民党以疗救中国的办法;但是,未能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革命的战斗纲领,同时,也没有制订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然而,此后两个来月,由孙中山审定并经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较《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有了长足的进展。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还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军阀所借的外债和确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改善人民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内政外交政策二十三条,作为国民党的政纲。并决定欢迎工人农民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运动之进行”。毫无疑问,宣言的纲领部分和政策部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
        孙中山把修改定稿的大会宣言案审定后,经由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交大会讨论。由于一些人的反对,它成为大会尤其是宣言审查委员会中争论最多最激烈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则是关于民生主义和对外方针政策。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一方面在大会上专门作了关于民生问题的说明,重申联俄“将来必能得中俄互助之益”,并按照他的理解,阐述了“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另一方面在和鲍罗廷经过长时间的交换意见之后,虚心接受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放弃曾一度考虑以《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代替《宣言》的错误作法,“决定维护宣言的尊严”。(《胡汉民先生年谱》)至此,孙中山对大会宣言深表满意,他明确指出:它是国民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是这次大会的革命精神所在。宣言在大会以后要“管束吾人之一切举动”,“不可以自作自为”。(《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
        1924年秋,为广东买办阶级控制的反动武装——省城商团军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反革命军事叛乱,颠覆正处在摇篮中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形势紧急、革命政府有遭覆没危险之时,孙中山因受国民党右派的包围、影响而一度缺乏信心和勇气,表现犹豫、妥协,甚至认为不能在广州再坚持下去,必须另谋生路。他于9月初决定再次北伐,征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并亲率北伐军离开广州,移大本营于韶关,希望向广东以外打开出路。
        当时,共产党人是不赞成这次北伐的。早在商团叛迹初露时,他们就指出不可“姑息养奸”;后来,又多次要求孙中山对商团不应采取“优柔政策”,要予以迎头痛击。《向导》周报也连续发表评论,指出商团是革命政府真正心腹之患”,因此,革命政府的军事计划应该:“第一步是解散商团军,第二步是讨伐陈炯明,第三步才说得上北伐。”(《向导》第七十九期)孙中山虚心考虑共产党人的意见,接受了正确的主张,在广大工农群众和革命军人促进下,采取断然措施,下令制止商团屠杀革命人民的反革命暴行,并调部分北伐军回师广州,弭平商团叛乱,以巩固革命根据地。革命军在人民支援下迅速消灭了叛乱,使广东革命政府获得初步稳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