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前的绝地筹款

辛亥革命网 2012-06-28 0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黄艾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有一座刻着《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的纪念石碑。在其中的“筹款代表”名录中,第一人就是邓泽如。 ,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前的绝地筹款

  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纪念碑的“筹款代表”名录中,第一人就是邓泽如

  1909年4月初,孙中山的告急信飞至他的同志、中国同盟会马来亚瓜拉庇劳分会会长邓泽如手中。

  “弟处已绝粮矣,而办事要人,尚有十余人在此相依,而日内又有安徽省与熊成基起事之同志炮兵队长管带洪承点等来星(新加坡),皆不能不招呼。故暹仰二款未到之前,尚须三百元(叻币,英殖民政府发行的货币,下同),乃足支月内之用,此又不得不恳足下等供给一月之费。”

  因为有一批国内起义失败撤出的官兵需安顿,而预计的泰国和缅甸汇款还没到,彼时,孙中山捉襟见肘,已经要揭不开锅了。

  “这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钱的”

  邓泽如,广东新会人,早年家贫,19岁跟兄长下南洋谋生。他从割胶工干起,后得到南洋富商陆佑的赏识,成为账房先生。此后他开锡矿,种橡胶,开文具店和杂货店,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拥有了500多亩橡胶园和多间店铺。到辛亥革命前,他已成为马来亚瓜拉庇劳华人圈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富足的日子并不能使邓泽如内心平静。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久侨海外,习见侨胞日受不平等待遇,知由于国势之不振,而满族之歧视也,慨然思所以拯之。”

  1906年,37岁的邓泽如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成为孙中山的坚定信徒。

  也就是自1906年起,孙中山将他的革命运动基地,从日本转移到了南洋。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共领导了10次起义,其中有8次以南洋为指挥中心。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四处奔波,联络革命志士,筹措款项。

  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后,孙中山派汪精卫手持他的亲笔函,从越南到马来亚去找邓泽如筹款,恰逢邓泽如出门在外,就留了一个字条给他。

  百余年之后,邓泽如的儿子邓光商在北京的寓所里轻轻地打开一个纸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里面保存着当年汪精卫的亲笔:“来访不遇。拟明晨再来,祈少待为荷。精卫。”

  “汪精卫没有等到我父亲,就走了。我父亲回来后听说这事,一直追汪精卫追到了新加坡才追上,那次他给了汪精卫几千元。”邓光商说。

  这开启了邓泽如大量资助革命事业的序幕。从此,他与孙中山之间来往信札不断。“今天看这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钱的。”邓光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邓泽如细心地保存着这些信件。虽然只念过三年私塾,但他天资聪颖,又写得一手好字。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他把与孙中山之间的往来信件汇编成书。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不难理解,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日子里,革命事业曾陷入怎样的困窘,而海外华侨又是以怎样的热情捐款支援革命,以致孙中山有“华侨乃革命之母”之叹。

  1909年4月中旬,就在孙中山向邓泽如发出告急信不久,邓泽如的汇票寄到了新加坡,5月,又有50元邮票寄到。1910年八九月间,又陆续寄去一千多元。

  孙中山在给邓泽如的信中感叹道:“近况如此,真为大事进行之大阻滞也。幸尚有热心如兄者,否则吾等不免有坐困此地之虞矣。”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