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亲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3-04-16 00:00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叶军 李少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年,身在海外的孙中山是在《丹佛邮报》上得知辛亥革命的消息。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被推翻,在这一重大事件中,一批外国记者从自己的视

  当年,身在海外的孙中山是在《丹佛邮报》上得知辛亥革命的消息。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被推翻,在这一重大事件中,一批外国记者从自己的视角进行了报道和传播,被称作“第三只眼看辛亥”。

  《泰晤士报》万字电文

     10月11日,武昌起义第二天,在北京的莫里森就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

莫里森

     接着,莫里森马不停蹄奔赴武汉。10月11日至24日,他向《泰晤士报》发出近万字电文,向世界报道首义后的武汉:“人民死伤不多,但财产损失严重。革命党人秋毫无犯,北洋军队肆意淫掠。”“清朝必须推翻,这大概是民心所向。”

     在武汉历史上惊鸿一瞥的这位莫里森,不可小觑。他是澳大利亚人,医学博士。1894年仅花十八英镑完成从上海到仰光的徒步旅行,第二年出版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由此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

     如果你只站在某个单一立场就很难定义莫里森的为人,义和团包围外国使馆区时,是他第一时间向国外发出求救讯号,而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烧杀抢掠,他在发回《泰晤士报》的电讯中又一再“控诉”。

     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顾问,甚至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一度被命名为“莫里森大街”。但袁世凯与日本人签定的二十一条文件却也是由他“无意间”泄露给澳大利亚记者端纳。一经公布,舆论大哗。

     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等中国外交官拒绝出席和约签字仪式。远在英伦的莫里森评论:“和平条约全文,对中国来说,比她原先预料到的还要坏得多,简直是灾难性的。我不相信任何一个活着的有地位的中国人,有足够厚的脸皮,敢于签署这个条约。”言辞辛辣,堪称毒舌。

     此时的他已重病缠身。他说,如果不能不死,那就死在北京。却未能如愿,内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已经顾不上他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