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撰《秋先烈纪念碑记》(2)

辛亥革命网 2013-01-17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单滨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秋瑾烈士纪念碑位于绍兴市区解放路与府横街的交叉处轩亭口。碑呈纵长方体,通高7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正面(西面)刻有蔡元

  1907年1月,秋瑾回绍兴,接替赴安徽任职的徐锡麟主持大通学堂校务,以学堂为据点,奔走于沪浙,联络军学会党等,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绍兴革命行动泄密。秋瑾拒绝众人请她撤离的请求,决心用生命来唤醒国人:“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7月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面对严刑逼供,秋瑾“坚不吐供”,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7月15日凌晨,秋瑾慷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陶成章等还编印了《秋女士(瑾)遗诗》以示纪念,并寄送给在国外蔡元培。蔡元培将这些秋瑾《遗诗》寄赠给欧洲国家的藏书楼,宣扬秋瑾的革命事迹。

  1911年1月4日,蔡元培写信托在英国的吴稚晖分送《遗诗》,信里这样写道:“前数月,陶君成章、龚君未生(龚宝铨)以所印《秋女士(瑾)遗诗》十册寄来,属分送欧洲大藏书楼,弟已送数册于德、比之书楼矣。寄奉二册,请于读毕时以其一送伦敦藏书楼,其一就近寄行严(即章士钊—笔者注),托其送苏格兰之藏书楼为幸。”

  秋瑾殉难消息迅速传遍全中国及海外,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清廷处于四面楚歌之境地。4年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曾题词悼秋瑾:“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还两次到杭州凭吊秋瑾墓。1916年8月,孙中山在绍兴各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讲称:“绍兴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报仇雪耻之邦,继承越王勾践奋发图强精神,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

  蔡元培撰写碑记 

  孙中山称道的“辛亥三烈士”中,徐锡麟、陶成章当时在绍兴均已有祠纪念,唯秋瑾在绍兴无纪念之地。1928年,原光复会会员王子余(名世裕)等绍兴乡贤提议,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立纪念碑,关押处府山之巅建纪念亭。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对此深表赞同,于1928年7月领衔撰文,为“女界第一人”秋瑾建祠筑亭募捐呼吁:“夫民国肇造,赖诸先烈牺牲之功为多,女侠更为女界之第一人,不有表彰,恶足以示来兹。故为牟数言。所望邦之贤哲慕义之士,解囊输将,早观厥成;庶后之人凭吊流连,足以兴其爱国观念,民国之心,益以巩固,予实馨香祝之。”

  然当时“中央有不立专祠之决议”,此时搁置了一段时间。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同意为秋瑾建亭立碑,其经费有省、县两级政府核拨。1930年3月,时任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书写了“秋瑾烈士纪念碑”,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撰写了《秋先烈纪念碑记》,时任南京检察院院长于右任书写了碑文。

  在碑记中,蔡元培叙说为秋瑾纪念碑的缘起,寄托了对她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激励后人发扬秋瑾革命精神。碑记全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中华民国十六年春,国民革命军勘定浙江,士庶欢乐。追念成功所自,莫不歌颂诸先烈之首犯大难有以启之。而吾乡先烈,自徐先生锡麟与陶先生成章而后,以秋先生瑾为最著。民国之初,徐先生祠于西郭,陶先生祠于东湖,各有瞻仰之所;惟秋先生迄今无表彰,隆礼阙然。于是邑人王君世裕等,慨念兴起,议建祠筑亭,永昭功烈;具状政府,言其事,并请款。会中央有不立专祠之决议,旋奉国民政府令,依内政部议,准建风雨亭及纪念碑,其经费由省政府会县估定筹拨。令既下,邑人之心大慰。乃遂相度地势,众意咸谓轩亭口为先生正命之地,宜建纪念碑;卧龙山之地巅近西南处,可下瞰先生当年拘系之典史署,宜建风雨亭。鸠工庀材,不日事成。亭取‘秋风秋雨’之句以为名。咏其诗,想见其为人,流连凭吊,情不自已。而轩亭口人口稠密,往来肩摩,睹纪念碑之矗立,尤足以感动群情,廉顽立懦。盖必有后人继起建设,而先烈之勇往牺牲,始不虚。然则是碑与亭,固为革命缔造之光,实以群众兴奋之剂,宜与徐、陶纪念鼎分辉映云。十九年三月蔡元培记,三原于右任书。”

  岁月流逝,精神永存。巍巍的秋瑾烈士纪念碑,如今依然静静矗立于绍兴城内轩亭口,熙熙攘攘的人流,追怀着“鉴湖女侠”舍生取义的伟大节气,也见证着蔡元培与秋瑾的革命情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