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宁波(2)
辛亥革命网 2014-07-08 00:00 来源:东南商报 作者:张昊 查看:
据庄禹梅(同盟会会员,时任《四明日报》主编,曾任孙中山的秘书,解放后曾任民革宁波市委会主委、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的记录,孙中山结束在杭州的演讲,宁波的浙江第四中学校长励建侯即电请孙中山来甬。孙中山欣然应允。当时杭甬铁路仅通到曹娥江,因此孙中山与胡汉民由陈佩忍陪同渡江而后搭乘甬曹段火车抵达宁波。
从《申报》当时的报道来看,孙中山在车站受到了宁波祝知事和警务所长率官绅商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即午,邀宴于呦呦旅馆。当天晚上,孙中山就留宿于浙江第四中学(原址在今东恩中学)。
盛赞甬商>>> 能力之大首屈一指
1916年8月23日的上午,孙中山在四中以“地方自治”为题发表演讲。现在,我们在东恩中学花树绿荫环绕中,见到一块高耸于台基上的白色大理石碑,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演讲处”8个大字,这就是当年孙中山讲学的旧址。该处现在是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庄禹梅说,当时举行演讲时,孙中山穿着美国式学生装,胡汉民则穿袍褂。他演讲时,操国语,但也带有广东音。参会的有200多人,大部分为文教界人士,另外还有工商界。演讲大约进行了90分钟。
孙中山在谈到共和的未来,对浙江寄予厚望:“良以浙江地位、资格均适宜于共和,而民心又复坚强,故能有此结果。今观宁波之情形,则又为浙省之冠。”
他对宁波商帮的评价很高:“查甬地开埠在广东之后,而风气之开不在粤省之下。且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今兄弟所希望于宁波者,在实行地方自治。盖政治与社会,互有关系,而政治之良窳必导源于社会,欲社会进步,必行地方自治。譬如造屋,先求基础,而地方自治,即是基础。宁波风气之开,在各省之先,将来整顿有方,自可为各省之模范。以地位、人材而言,均具有此项资格也。”
寄望宁波>>>
奋发自强不难成第二之上海
孙中山在演讲中给宁波提了三个很具体的希望。
“第一在振兴实业。宁波人之实业,非不发达,然其发达者,多在外埠。鄙见以发达实业,在内地应更为重要。……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独可运销于国内沿海各埠,且可直接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因之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母地而益形发展矣。此所望于宁波者一也。”
孙中山的意思,是提醒宁波商帮不仅要在外发展,更要发展宁波本土经济。对于发展的路径,他非常明确而有远见地指出了要发展宁波的港口运输。因此他进一层说:“二在讲究水利。宁波地方以地位论,其商业之繁盛,本不至在上海以下。而上海商业之所以繁盛,实在于为外海之总汇。宁波若能讲求水利,……甬江修理得宜,可与各国直接通商。……若能将甬江两岸筑一平行之堤,则永无淤塞之患,而极大之轮船,可以出入,宁波之商务,自无不发达矣。此所希望于宁波者二也。”
接着,他还说到了城市建设的问题。“三在整顿市政。此事为自治中更宜注意。凡市政之最要者,道路之改良,街衢之清洁是也。……上海地方街衢之所以如此清洁,道路之所以如此宽广,其整顿之费果何所出乎?必将曰由外人自出之也。若细思之,则此种经费,决不出自外人之手。……其法维何?殆莫如组织一公共团体,收土地为地方公有,其巨大经费一时或无从筹集,可以发行地方公债举办之。……谓整顿市政之费无从出者,吾不信也。此所望于宁波者三也。”
孙中山对宁波抱有很高的期待,他说,宁波“苟能积极经营,奋发自强,即不难成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是在诸君子勉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