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辛亥志士:慷慨悲歌照汗青

辛亥革命网 2014-06-23 00:00 来源:梅州日报 作者:梅州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0年前,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

  黄冈起义:梅州志士初试剑

  同盟会成立后,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1907年5月,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黄冈发动了反清起义,史称黄冈起义。

  发动这次起义的人物是潮安人许雪秋,他在1906年在南洋与孙中山相识,并加入了同盟会,后被委任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遂返粤为武装起义做准备。

  许雪秋回潮州后,迅速召集同志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梅州的革命党人谢逸桥、谢良牧、李次温、李思唐、张煊、郭公接等参与其事,与许雪秋密切配合,筹备、布置起义事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7年2月,许雪秋与澄海陈宏生、梅州谢逸桥、谢良牧等决定在19日,进攻潮州城,但临到预定起义时,饶平一路义军因领队临阵脱逃而未至,其余各路义军时聚时散,行动不得不中止。虽遭挫折,革命者仍决定于5月25日在黄冈再度发难。当时谢逸桥的伯父和父亲在潮汕铁路公司占有相当股份,颇有势力,谢逸桥得以迅速到汕头铁路公司任职,借身份之便,以一己之力,承担起革命党人运送枪械、传递信件的事务。

  由于不慎走漏风声,革命党人的行动引起了清潮州总兵黄金福、黄冈都司隆熙的警觉。5月21日,黄金福派兵勇数十名进驻黄冈镇,并借故捕去党人2名。革命党人陈涌波、余既成等见事态紧急,次日即聚集党众200余人于黄冈城外起义。经过一夜血战,攻克黄冈。

  23日,起义者在旧都司衙门成立军政府,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指孙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孙”的名义布告安民。起义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附近贫民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千人。这次起义事出仓促,具体主持者不了解通盘计划,事发后才派人去香港请许雪秋来督率义军。当时黄金福部清军已到达离黄冈20里的潮州。于是,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直趋潮州、汕头,目标是乘黄金福带兵外出之时,攻占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领,直接奔向潮州,攻击黄金福部。25日两路军队同时出发。余既成抵达潮州时,天已黎明,而清军早有准备,因此,初战失利。进攻潮、汕的义军,得知潮州失利,便立即改变计划,转援余部义军。恰于此时,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所派援军到来,双方夹攻义军,因而潮州未能攻下。

  27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余决定解散队伍,转往香港,起义遂宣告失败。

  黄冈起义失败后,谢逸桥等革命党人回到梅州,与梁鸣九、温靖侯、张谷山、姚雨平等在松口、梅州组织体育传习所,取法陆军学校制,修习军事技能,为革命储备力量。

  黄冈起义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首先,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其次,它激发了潮梅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对潮梅及其周边的民主革命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广州“三·二九”起义:死葬黄花骨亦香

  1911年4月广州爆发““三·二九”起义(农历三月二十九,又称黄花岗起义)。在这次著名的起义中,参与的梅州人有饶辅庭、周增、林修明、陈文褒、张学龄、李炳基、黄嵩南、李挺生、张引士、王兴中、郭典三、姚雨平、郭冠雄、廖叔唐、刘纯珊、温奋立等人。其中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

  同盟会接受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黄兴为总司令,赵声为副。但由于种种原因,起义日期不得不一再推迟,起义计划由原来的十路进攻改为四路举事。首先是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的行动引起广东清政府的警觉,全城戒严;其次是部分革命党人未能如期到达。

  这次起义,四路起义队伍,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受温生才事件影响,新军子弹被收,部分参与起义的新军士兵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因风声紧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所部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无法参战。起义实际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

  至4月27日,在重重困难面前,黄兴决定按期发难。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由于寡不敌众,苦战一昼夜后,义军伤亡过半,起义失败。参与起义的梅州人均作战英勇,勇往直前,与清军浴血苦战,其中饶辅庭、周增、林修明、陈文褒、张学龄壮烈牺牲或被捕遇害,与另一位被清廷在惠州逮捕押回广州杀害的梅州人陈文友,一起葬在黄花岗。同盟会员、南社成员叶楚伧在《楚伧文存》提到:“义师已败,修明后至,自长堤挟二枪以入。(有人)勖以‘大师既蹶,死亦无益,徐谋继起者。’修明慨然曰:‘临危苟免,非忠也,负约图存,非义也。负国负友,生也何为?’竟入,被获于东门,遂遇害。”这些优秀的客家子弟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 后来据调查,这次起义牺牲的烈士实际有86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花岗起义前后,梅州籍同盟会会员温生才、陈敬岳伏击清廷大吏,震慑反动政府,慷慨就义。后来民国政府把他们的遗骸,与林冠慈、钟明光的遗骸一起安葬在红花岗,史称“红花岗四烈士”。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