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合肥李氏家族(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8 00:00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安娜 查看:
兵不血刃,合肥光复
李国松前往上海避难,躲进了上海外国租界。李一走,合肥城内马上人心动摇,谣言四起,府县官吏也惶惶不可终日。接着,由于形势发展迅速,革命党人大批进城,当庐州中学堂的学生敢死队把炸弹(实际上是纸包的柑橘)运进知府衙门时,穆特恩和常向春也都吓得连夜逃走了。
几位官绅满汉大员一跑,合肥知县李维源被迫表示同情革命。巡防营管带季光恩虽拥有新式枪支,但此时因为失了主宰,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听从革命党人劝诫,率部归顺革命。
五星巷曾为五圣楼巷
革命党缺乏经费,提出要李氏家族缴纳钱款充作起义经费,当时李家的同泰钱庄是由管事邓鹤仙打理。同一时期,合肥的官绅资本外移,钱庄纷纷倒闭。这个时候,李国松家财务总管刘仿渠和钱庄的管事邓鹤仙,在主人走后,同意提款献交。这样,起义条件成熟了。
1911年11月8日,安徽宣布光复,安徽军政府在安庆成立。第二天,合肥城兵不血刃,掌握到革命党人手中。当天上午,同盟会合肥分会在天后宫举行了大会,决定军政分府下设五部三处:民政部长李维源(两天后他离职由周履平继任)、巡警部长张践初、财政部长邓鹤仙。
牛耘说,邓鹤仙虽然当上了财政部长,但这边却成了李家痛恨的人,因为他背叛了李家,那边革命党对他也不信任,认为他从小在李府生活,实属封建遗老。如此,邓鹤仙最终落得两边都不讨好。
辛亥革命后,以李家的同泰钱庄为代表,合肥的金融业开始衰败,在北伐之前,合肥驻军(北洋军阀的部队)以军队断饷士兵要哗变为由,强行向县商会筹借军饷,钱款由钱庄垫支。但最终北洋军队溃败,借款都无法收回。
革命党人规定典当业实行只赎不当,收入悉数要上缴充作军需,合肥典当业逐渐趋向衰落。民国8年,城内仅存一家当铺,后来又陆续开了六家,但资本和规模已远不及辛亥革命之前。
不为二朝官的李国松
“李国松这个人很讲原则,坚决不做民国的官,抗战时也没做汉奸。”牛耘这样评价道。
李家大房(李瀚章)、二房(李鸿章)、三房(李鹤章)、五房(李凤章)在辛亥革命前后,甚至在更早,已经陆续向沿海和大城市集中了。其中大房主要在北京和天津,二房主要在上海和天津,三房和五房主要也在上海。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之子,在清廷任过云贵总督,民国后又任职国务总理总长三个月,也是合肥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16年的时光中先后有29人44次组阁,在这29人中就有4位是合肥人。他们分别是段祺瑞、李经羲、龚心湛、贾德耀。
李经羲有两个儿子:李国松与李国筠。大儿子李国松似乎是继承了老太爷的“忠君”传统,一生不做民国的官,只在家闭门读书、研究古物,把家产全交由管家去管理。
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当过合肥商会的会长,任过庐州府中学监督,而辛亥革命后他就只专心于自己的事了。对其父赴京任职民国也大不以为然:你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怎么可以站到对立面去?
李国松著述极丰,是南北知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收藏家。他的书房钥匙始终随身带着,谁也拿不走。朋友来借书,样样都要登记。若是借去一套十册的,归还时只剩八册,那么他连那八册也不要了,他再去找旧书店老板另觅全套的。李国松一生深居简出,可惜家业未能管好,当铺、钱庄和房地产均被管家们“管理”得七零八落。当李家宣布经济破产、不得不卖掉花园豪宅之时,正是管家的新房子落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