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辛亥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3-10-17 00:00 来源:大同日报 作者:大同日报 查看:
同盟会在晋北地区的活动
辛亥革命前夕,山西军队分新军和旧军两部。山西同盟会员为了进行武装斗争,于1906年陆续派同盟会员回到山西,并打入新军,掌握革命的武装力量。1907年初,续桐溪北出塞外,开辟晋北工作,利用自己的声望组织民众,建立革命武装。派王建基、徐翰文、弓富魁等到雁北、归绥一带发展和领导革命斗争。
当时,大同拳师李德懋和他的徒弟刘永通正在绥远开设拳场,和弓富魁、王建基等人一见如故,在他们的宣传下,李德懋毅然加入同盟会。其时,除同盟会积极准备起义外,一些社会名流,也同情革命,积极支持革命。
1909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山西留学生毕业回省,同盟会员分别在陆军小学堂(武备学堂)和督练公所等军事部门任职,使同盟会在山西军事机关的力量增强。
大同辛亥起义建军政府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在武昌打响了起义的枪声,全国革命党人受到极大的鼓舞。10月29日清晨,太原起义爆发,成立山西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山西军政府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
大同革命党人李国华、宋世杰等20余人于11月30日趁大同守城部队调去雁门关增援,城防空虚之际,靠6支枪奇袭镇台衙门。由于举义前宋世杰等打入军队和民团,发展同盟会员,以他们做内应,清兵纷纷调转枪口,很快攻下总镇署。革命党人用武装进攻结合政治攻势,很快占领镇台等衙门,又率领争取过来的官兵控制守城部队和民团。次日凌晨,革命党人宣告大同起义成功。经同盟会大同支部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军政府,并进行了人事推举。
起义军守城与清军对峙
大同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在临时军政府的领导下,着手建立机构,安定民心,出榜安民,收容散兵,组建了虎贲马队、抚军炮队、抚军卫队,各队配备队长,进行治安巡逻守城。
清政府得知大同革命的消息,非常惊恐,下令派兵驰赴大同镇压。大同军政府探知清军的消息后,一面训练兵勇加强城防,一面派人到太原求援。
12月5日山西临时军政府派续桐溪率忻代宁兵团1000人来大同增援。次日晨清统帅郭殿邦率大队人马也兵临城下,连同米锦堂的军队近1万清军将大同团团围住。清军在古城土坡壕内列炮轰城。公团、革命军也置炮和抬枪在东城墙上还击,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和谈解围成果被阎出卖
清军攻城不卖力,其原因在于清军并不想马上攻破大同城。幕后操纵这次军事行动的正是大野心家袁世凯。武昌起义后,南北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无以招架,只好起用革职闲居的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大同是北京的大门,革命一起,在袁世凯眼里把它看成是助他逼隆裕皇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退位的最好机会。于是皇太后和小皇帝承认革命,情愿逊位。袁世凯遂派代表在上海、南京与孙中山先生协商和谈。中山先生鉴于自己兵力薄弱,筹饷困难,为顾全大局,让出大总统之位,革命成果让窃国大盗袁世凯所得。南北议和后,各省停止了战争。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山西巡抚李盛泽奉袁的密电,派总参议杜上化等前来大同调解。
1912年1月15日,两军代表签订协议和谈,1月17日革命军开拔,整整坚持守城49天之久。
大同和谈实际是阎锡山向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妥协,阎锡山出卖了大同革命成果,以取悦袁世凯。袁世凯于1912年3月15日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阎锡山为了取得袁世凯的信任,确保自己山西土皇帝的地位,回到太原后,排挤迫害了一大批同盟会革命党人。但大同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在大同的统治,还威胁着清朝统治的中心北京,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为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为大同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