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反对张勋丁巳复辟
辛亥革命网 2013-10-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4年,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了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又出现了一个袁世凯的代理人张勋。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别的人物,1895年10月袁世凯奉旨组建新军,想起勇诛法军、力阻日军的张勋,便招张为小站兵营头等先锋官,从此张勋进入了中国最大的军事集团。这位张大帅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仍念念不忘皇帝故主,民国成立后其本人和部下都还留着一根大辫子,被人们戏称为“张辫帅”。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1917年5月,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6月,安徽督军张勋奉黎之召,以13省军事同盟“盟主”身份,借“调停”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张进京后,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又将黎驱走,并于7月1日伙同康有为等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改民国6年为宣统九年,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勋复辟又称“丁巳复辟”。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此时,张勋复辟消息传出后,3日,孙中山便在上海召集在沪陆海军及国民党要人讨论拥护共和、出师讨逆大计。发表《讨逆宣言》,号召讨伐张勋,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全国各大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张勋很快失败。为时12天的复辟收场。
同时决定在南方另行召集国会,组织临时政府。4日,孙中山致电参众两院议员,号召议员南下护法。当时控制广东的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为借助护法声浪,确保两广地盘,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并向湖南扩张势力,表示欢迎孙中山来粤护法。7月6日,孙中山偕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陈炯明等率海琛、应瑞舰离沪南下,17日到达虎门,19日到达广州。在广东各界欢迎会上, 孙中山就张勋复辟的演讲词:“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口头上虚伪的爱;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地肆无忌惮地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那么行政是什么呢?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这个家天下的行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监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员是如何花掉民众的血汗钱?民众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员把多少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们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你们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这个裁判的原则是什么?是一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宪法,可民国六年来,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一部宪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临时约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强奸。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很奇怪的,我要说这就是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可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扣子,民主、民权、民生。那宪法呢?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里装的是立法权(左上衣袋),这装的是行政权(右上衣袋),这儿装的是司法权(左下衣袋),这三权你们都熟悉,叫间接民权。我情有独钟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儿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衣服里面的口袋)。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藏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来弹劾你。我孙文此生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
孙中山在这次发表演说中,指出当今变乱,“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认为“假共和之祸尤甚于真复辟”,只有打倒假共和,才能“得真共和之建设”。
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在致两广巡阅史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孙中山对张勋的这番评价,将其政治态度和个人人格区分开来,可谓公正之言。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