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次组建中华革命党

辛亥革命网 2013-09-27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弘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加上辛亥革命前的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一生共三次组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三次组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加上辛亥革命前的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一生共三次组建中华革命党,这三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兴中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但兴中会的社会基础不广,成员素质较低,又具有秘密小团体色彩,难当大任。特别是在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及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注重扩大革命群众基础,开始号召各省同志组织革命大集团。所以,从1900年10月以后,孙中山留意结识留学界志士及爱国华侨。

  1903年9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秘密创办青山革命军事学校,之后到达檀香山,先后在希炉及火奴鲁鲁建立了革命团体。革命团体会名不用兴中会原名,而用中华革命军五字。中华革命党的创立也在1902年至1903年8月之间。

  中华革命党在誓词及加盟仪式上与兴中会相比均有重要变化。兴中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中华革命党的誓词则改为:驱除建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入会仪式上,兴中会由主盟人宣读誓词,入会者以左手置于《圣经》之上,高举右手,向天次第读之。中华革命党则为“发誓者举右手,向天当众宣读誓词;施誓之人,面发誓者立,亦举右手为仪”。中华革命党的誓词及入会仪式,与孙中山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基本相同,“驱除建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为日后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所继承,成为中国同盟会著名的四大纲领。

  1905年7月,孙中山就曾提议把即将在东京成立的革命团体命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后来在讨论通过时,被去掉了革命二字,才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海外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中华革命党”的名称便沉寂无闻。为整顿革命组织及与东京同盟会诸人激烈的矛盾冲突,孙中山再次重建中华革命党。

  东京同盟会的主体骨干是留日学生,他们的优点是忧国忧民,富有牺牲精神,熟悉近代知识。其缺点则为坐而论道、恃才傲物、心胸狭窄、自由散漫。在团体活动中,往往自以为是,言行偏激,负气使性,仅靠革命理想和传统道义来指导个人的行动,没有革命所必须的切实的组织管理和监督,难免影响革命领袖之权威,甚至妨害革命大局。

  身为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长期与华侨及会党交往,与青年留学生接触不多。加之日本政府禁止孙中山入境居留的客观限制,使东京同盟会长期主持乏人。从1907年下半年起,东京同盟会就开始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造成了孙中山在某些问题与同盟会骨干多人发生矛盾。在孙中山、黄兴相继离开日本后不久,国内又传来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的消息,留在东京的一些人乘机掀起反孙风潮,要求当时主持同盟会总务的刘揆一,开会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改推黄兴担任。这一风潮虽在刘揆一、黄兴等人的劝解下平息下来,但对孙中山的思想感情刺激很大。从此,孙中山对东京同盟会等人产生反感和不信任。

  然而,经过十余年艰难困苦革命生涯磨炼的孙中山,并不为此灰心丧气,反而认为艰危困苦之时代,即努力迎取之时代。革命斗争的需要又使孙中山作出重建中华革命党的抉择。他一方面函托在伦敦的吴稚晖与在东京的黄兴组织对陶成章、章太炎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另一方面则下决心“从新组织团体”。于是,孙中山到达美国不久,便有改中国同盟会分支机构为中华革命党的行动。

  1910年2月,孙中山先将美国旧金山进步青年组织少年学社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分会,同时,又将同盟会盟书改名为中华革命党盟书,参加者称中华革命党党员,其誓词也改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随后,檀香山、纽约等地也照此仿行。

  孙中山本想乘此时机到美国各地进行宣传并发展组织,但因国内革命形势高涨,为便于就近指导,他于6月去了日本。

  1910年7月孙中山离开日本到达马来西亚槟榔屿后,同盟会南洋支部也由新加坡迁来。在此,孙中山着手改同盟会南洋支部为中华革命党的工作。他一方面“通告南洋英荷两属,令仿美洲党员新例,将盟书内中国同盟会会员字样改为中华革命党党员”,一方面以《中国同盟会分会总章》为蓝本,制订新的章程。但为时不久,孙中山被南洋英国殖民当局勒令出境,被迫于12月6日前往欧美筹款,再次改组中华革命党“为日无多,事实上未易实行。”

  1910年,为发动更大规模的华南起义,次年7月,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发起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在发布的筹饷约章中署“中华革命军发起人孙文”。而在同时发行的中华民国金币票上,则“中华革命党本部总理孙文”与“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李公侠”联衔并署。于此可见,中华革命党和中华革命军两种名称并行不悖,前者是本称,后者是用于军事事务时的名称。

  尽管孙中山1910年将海外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未能达到理想效果,但这是他整顿改造革命团体的一种尝试。这也有助于理解孙中山后来在日本第三次重建中华革命党的做法,如要求将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为入党首要条件,要求入党宣誓者在盟书上按手印,利用海外国民党组织发展中华革命党势力等。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1913年孙中山发动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组织严重不纯,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须重立誓约,加按指印;并接受遵约履行手续的王统等人为新党首批党员。

  至1914年4、5月,先后入党者达四五百人。7月8日, 在东京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华革命党成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