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淮安(2)
辛亥革命网 2013-09-24 00:00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徐忠 查看:
清河县城光复之初,因发动起义的赵云鹏和龚振鹏声望不大,官位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感到束手无策,不能领导,竟然远走别处,去向不明。以致城内大军,群龙无首,盲目行动,地痞流氓乘火抢劫;打开监狱,放出的囚徒中的盗贼也参与掳掠,全城乱为一团。据当时目睹者所记,市民中的富户损失无法统计,单“提署库存银即有26万两之多,霎时扫地无余”。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城内绅士、大商出头,协商议定借助警察、商团力量,成立半官半民的保安公所,设在丰济仓内,由名士闻漱泉、王斗符、徐应侯、杨荫南、冯仲丹、张薇麓、李更生等八代表领导,下分三组,组员有刘旭生等人,都尽义务,没有酬金。秩序稍稳以后,议决推举清朝原陆军参议官蒋雁行为江北都督,成立军政府;同时又公推新任江北提督杨慕时为江北民政长(类似省级的苏北行署主任),传檄徐州、扬州、淮安三府和海州派代表商议统一江北办法。江北军政府首先委任闻漱泉为清河县民政长(代替原县令),不久闻姓辞职,又改由徐应侯接任。随之江北临时议会也相应成立。
当年11月底,江北都督蒋雁行任命王寿轩为安东县民政长,任命沭阳县原县令刘本稳为民政长。12月宿迁原县令陈杭看大势已去,被迫宣布易帜,由军、学人士推举为民政长。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淮安府被撤。山阳县因与山西省的一个县名相同,改为淮安县。清河县与直隶省的一个县名相同,改为淮阴县。桃源县与湖南省的一个县名相同,改为泗阳县。安东县因与奉天省(即今辽宁省)的一个县名相同,改为涟水县。这年6月,江苏省分为五道,淮安道驻节清河县城清江浦,辖淮阴、淮安、泗阳、涟水、阜宁、盐城、江都、仪征、东台、兴化、泰县、高邮、宝应13县。
革命先驱献身共和
1912年1月26日,出生于清河县码头镇的周振铎于辛亥秋季,投身革命,辞婚离家,入镇军33标,组织反清流血团,北伐到睢宁,与复辟帝制的张勋部在高作镇激战中被俘,拒绝诱降,大骂张勋复辟罪行,壮烈牺牲。
在国民革命战场上壮烈报国、追赠陆军中将的江来甫,1878年生于淮城,青年时期,弃商从戎,任清军33标管带(相当于营长),响应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在同盟会员徐绍桢策动下,宣布起义,屡建战功,升任北伐军第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师长),率部挺进颖州(今安徽阜阳),在进攻外围四十里铺激烈战斗的一线指挥时壮烈牺牲,时年34岁。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极为悲痛,陆军部颁发“追赠陆军中将的江来甫”的证书,下令其故乡淮安建祠纪念,亲笔题写“江来甫烈士专祠”,由专人将陆军部证书和“追赠陆军中将的江来甫烈士之灵位”祭牌送到淮安,供奉于淮城南门外准提寺内,供人瞻仰祭祀。
曾任孙中山领导的江北讨袁军第一师师长、宁军第三军参谋长颜承烈,1866年出生于山阳县钦工镇,少年好打抱不平,伸张正义,1908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光复镇江战斗和南京保卫战等战斗,屡立战功,由营长升任为军级军官。袁世凯悬赏10000元大洋,通缉他。在筹划“三次革命”中,被上海镇守使密探逮捕后杀害,时年48岁。遗诗《示儿》中说:“吾生宏愿未遂,中华雷声已起。”民国临时政府军部令淮安建祠立碑。
出生于安东县讨袁英烈张大卓和贾伯谊,被民国临时政府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当时修建陵墓和碑亭,并创“张贾烈士学校”以资纪念。张大卓曾就读于民国大学,“二次革命”失败后,联络同学贾伯谊和秦印西到清河县城策动军警起义,消灭残害国民革命党人的江北都督蒋雁行,不料起义失败,秦印西逃到安东被捕;张大卓逃到上海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4岁;贾伯谊出逃后,又于1915年8月8日,试制炸药时,因爆炸而牺牲,时年28岁。
淮安在外地早期投入辛亥革命的尹伯寒,祖籍桃源、世居山阳,1908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七期,与蒋介石同学。1911年,担任清军中东路巡防马二营管带时,响应武昌起义,策划山东省独立失败,离鲁南下镇江,投身国民革命,入江浙联军第九镇,参加光复南京的“天堡城战役”,立有战功。1912年在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麾下,任江苏陆军第三步兵师第十二团团长,徐州剿匪指挥有方,民众感激,得到陆军总部赏识,调任要塞第二旅旅长,后参加“二次革命”,转任上海镇守使署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又相继参加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他在军阀混战时期,厌倦军阀尔虞我诈,转向钟情山水,学习绘画。在北阀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做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解放后成为江苏省文史馆员、第一届省政协委员,1957年病故,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