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诗人黄申芗与黄简(8)
辛亥革命网 2014-08-29 10: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水网江南地势平,一舟来去易纵横。
野人生活随蜂惯,尽向百花深处行。
由于黄简经营管理有方,蜂场开办时只购进一百箱蜜蜂,后增至三百多箱,所得收入,除自给外,还可以贴补家用。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厄运接踵而至,父亲的去世,无疑是对他沉重的一击,精神几乎崩溃。父亲病重时,他日夜侍候在旁,克尽孝道,悉心照料,百般抚慰。这令黄申芗十分感动,在《病诗》中慨叹:“卧疾己如客,手足如四邻。俄而温抚之,弥感骨肉亲,愈觉骨肉情……”
1942年春父亲去世后,朋友帮他在武汉找到了工作,他将妻儿安顿在大冶老家后,只身来到武汉,先后任湖北省立高中国文教员和汉口市立一女中英文、美术教员。
回想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黄申芗登上黄鹤楼,曾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登饮黄鹤楼》:“乡国楼台登望中,不胜言指弃前功。杳然琴鹤千载下,徒尔龟蛇两山雄。芳草自萋鹦鹉绿,夕阳故好胭脂红。浮杯欲驻华年乐,江汉北流还向东。”自武昌起义以来,革命党人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前赴后继作过不懈的努力,进行过一系列的斗争,但均告失败。对此,诗人感慨系之,深深惋惜。古琴台、黄鹤楼、龟山、蛇山、鹦鹉洲、胭脂山,均为武汉名胜,隔江两两相对,字里行间,深深流露了诗人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浮杯”,即泛舟。夏完淳《寒泛赋》:“江汉何深,亦浮杯而可渡。”“江汉北流”句,是说长江和汉水合流后向北流去,至天兴洲处便折向东边,这既是写实,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三十年后的1943年又重演了这一幕,黄简也是满怀悲愤的心情登上黄鹤楼,所不同的是,此时武汉早已被外国侵略者占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而写了《乱里登黄鹤楼》:
荒藤碎瓦漫纠缠,千古存亡此变迁。
不有龟蛇经浩劫,哪堪琴鹤话当年?
容知三户犹为虏,更上一层欲问天。
血染胭脂残夕照,江风却自扫腥膻。
黄鹤楼周围的景物已面目全非,美丽如画的江城只能残留在记忆里,自古素以反抗精神著称。富有革命传统的“三楚”人民却做了亡国奴,这令他痛心疾首,在诗中,他强烈谴责了日寇的侵略暴行。
黄简诗稿
从前坐牢时染过肺病,受过严刑拷打,这时旧病复发,加上伤痛,体力渐感不支,他只好辞去工作,回乡养病。环境的恶劣,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疾病的折磨,这一切使他深感痛苦,前途的渺茫更使他感到不安。幸好有友人不时来看望他,慰问他,设法给他治病,内心的痛苦得以减轻,不安的心情复归平静。他对朋友的这番美意心怀感激,但无以为报,于是写了《男儿结客行,呈三益兄,兼呈邬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