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诗人黄申芗与黄简(10)

辛亥革命网 2014-08-29 10: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今年,正值黄申芗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以身许国的黄申芗父子。

  1945年抗战胜利后,接武汉朋友来信,说是在汉口市政府替他谋得一差事,约他见见面。盛情难却,他于是前往武汉。其时他的肺病已近晚期,经常咯血,在去拜访朋友的路上,买了一打手绢,全部用完了。他将自己的病情如实相告,为自己有负朋友的盛情深致歉意。为表示感谢,将自己最好的一套西服送给这位朋友,朋友也回赠他一件战利品——日本指挥刀。这可能是日本人祖传下来的,做工精良,刀柄镂花,镶嵌有各种饰物,缀有双色编织的刀穗,刀出鞘,寒光闪闪,斫石头,也不卷刃。这把刀后来成了他的心爱之物,常常要拿出来抚弄一番。离开武汉前,他又登上黄鹤楼,写了《胜后登黄鹤楼感事》:

  方传捷报又称兵,独抚残楼百虑生。

  万里长江犹血泪,三分雄镇尚榛荆。

  徒深痛定还思痛,莫认明时却未明。

  借问西来乘鹤者,区区民意孰关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至此终于取得了胜利。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广大人民的反对,又公然挑动内战,向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西来乘鹤者”,借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此时国民党政府已从重庆迁回南京。

  1946年夏,黄简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去世时还不满37岁。临终前写了一首《感遇》,可算是他的绝命之作:

  沉疴厄运苦相持,身外唯余儿女痴。

  十载风尘双袖泪,半生勋业几篇诗。

  呕空热血心犹在,瘦尽羸躯骨自支。

  一艺不成偏负气,清宵回首最难时。

  黄申芗父子的经历虽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却有相似之处,历尽坎坷,无不染上悲剧的色彩。这也难怪,他们都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多灾多难的年代,父子的命运怎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虽屡罹颠踬,而寸心不改。陆游诗云“身卑未敢忘忧国”,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深深根植于父子俩的心灵深处,是一脉相承。

2014年春于汉口花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