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诗人黄申芗与黄简(5)
辛亥革命网 2014-08-29 10: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三省以后,胃口越来越大,处处寻衅,挑起争端。1932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发起进攻,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反击。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华北进犯,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挑起香河汉奸暴动,接着制造了“华北事变”。偌大的中国再也无法放下一张课桌,黄简怎么能潜心作画?他决心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疆场。后经友人推荐,在国民党军队某部任政治组长及少校参谋。他在《军过祁门阻雪二首》中就描述了这段军旅生活:
鸟道云中过,山城晚更登。
军旌余朔气,马足带残冰。
久戍虚牢禀,欲归畏友朋。
雪声寒柝夜,愁绪一孤灯。
前站争民屋,入城暮雪飞。
人憎虚作笑,士冷急忘饥。
拨火燃枪托,敲冰裂炮衣。
夜深闻口令,犹有抗寒威。
青年时代的黄简
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部队不是向前线开拔,而是开到了皖南祁门一带。原来,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在赣、闽、粤、浙、湘、鄂、豫、皖八省还留下一部分红军,坚持游击战争,以对抗国民党的“清剿”。国民党部队开到皖南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打内战。他动摇了,想一走了之,但又“欲归畏友朋”,内心很纠结。最后他还是决定离开,因为国民党军队风气腐败,纪律涣散,特别是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很不平等,这令他无法忍受。他个性清高,恣情任性惯了,不愿俯仰由人,于是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部队:“依刘作嫁总无聊,况复枵肠又折腰。为许筋骸酬故国,断非名利误今朝。奔泉出峡空悲壮,孤帆横风自寂寥。独把雄心收拾起,万山归去雨萧萧。”(《去历溪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