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诗人黄申芗与黄简(6)
辛亥革命网 2014-08-29 10:5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1935年12月9日,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爆发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到上海(那时家人皆在上海)后,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去。他不是那种随波逐流赶风头的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充满了激情的斗士,故此很快成为运动中的骨干。他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先是被法国巡捕房逮捕,后引渡至国民党特务机关。为什么逮捕他?至今仍是一个谜。也许是因为他言行过激,也许是怀疑他参加了地下组织,也许是黄申芗从事秘密活动已被察觉,想从儿子身上打开缺口。他受到严刑逼供,但始终不屈。一次又一次肉体上的摧残,使他痛不欲生,尤其是精神上的折磨,更使他无法忍受。他只求速死,有次受刑后,趁特务不注意,一头向墙上撞去,顿时血流如注,昏死过去。他曾被判处死刑,因此后来有传言,说他被捕后牺牲了,而实际上经多方营救,改判徒刑,关进了苏州反省院。有些难友却没有这么幸运,不是死在牢房里,就是死在刑场上。为了悼念被害的难友,他在狱中写了《怀人二首》:
为感幽囚我独存,思君一去梦无痕。
愁疑节烈成青史,忍见音书断白门。
不定悲秋方有泪,何妨作赋试招魂?
死生怅念浑难极,回首寒宵月已昏。
茫茫自绝子徽音,特地关情摧我心。
满院金风秋瑟瑟,重门铁锁夜沉沉。
焉能匆遽忘生死?总觉缠绵费酌斟。
二十四阑明月遍,相思不到梦魂深。
这是一个与他同时被捕的难友,后在南京被害。“白门”,古称金陵,即南京。诗中用了“缠绵”、“相思”等词语,也许这位难友是位女性。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于8月13日,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黄申芗于次日写了《感怀·“八一三”战时留沪作也》:
辛劳开国坐看亡,应比人多泪几行。
释手河山成破碎,痛心民物重凋伤。
早知未老投闲地,何用余生出战场?
事急不闻征宿将,中宵围耳炮声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满怀报国壮志却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曾为创造社诗人的王独清读到这首诗后,十分感慨:“大作读竟,金石震耳,老将之吼声,亦诗人之哭声也!”由于蒋介石的消极抗日,致使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这令黄申芗痛心疾首。“东来风雨巢全破,南下山河业早偏”,他在另一首诗里表达了这种愤懑的心情。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同意释放政治犯,黄简获释。虽然出狱了,但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特务们仍未放弃对他的跟踪、盯梢。父亲担心他的安全,要他投奔大哥黄元,他便去了江西彭泽。
“七七事变”促进了全面抗战,也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力量的统一战线。这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殷切盼望国共两党真正团结起来,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年秋,黄简在《贺新凉·新秋遣怀》一词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风急河山变,正冷冷、长空万里,孤云一片。三十六峰霜降色,忍对愁怀看遣?算只有社前秋燕,一样心情无人识,但萧然落叶闲庭院。何处去?空留恋。
回首故国几时见?怅神州、倭奴遍野,鏖兵苦战。痛哭长歌应自惜,十载穷途欲倦。更谁是雄才硕彦?誓扫敌仇同握手,饮头颅、共醉黄龙宴。望中久,月如练。
这首词上片从气候的变化入手,暗寓时局的剧变。并以秋燕为喻,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土的依恋。下片抒怀,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杀敌立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民党当局挑动内战,消极抗日的不满。“十载穷途”,指国民党自1927年至1937年所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十年内战。同时寄希望国民党当局,翻然改图,捐弃前嫌,与共产党再次携手,“饮头颅,共醉黄龙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