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人生——我的祖父石醉六将军(7)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石景作 查看:
记得在1961年,我在武汉华中工学院(现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上五年级(当时重点工科大学都是5年制),国家在武汉举办了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活动,黄兴的幕僚之一李书城老先生(1950年任农业部部长,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自京来汉为主要嘉宾之一。李老也是祖父的好友,前文已交代1914年他们一同随黄兴旅美。我通过组委会致函李老,很快即获李老回信,还记得称我为石景作小朋友,他在信中说“本想见见面,只因活动安排紧凑实在无暇,若有机会到北京可来吾舍一见”。函中并告以地址和电话。巧的是第二年景作毕业分配至北京工作。如是履约前去李老府上拜见了李老前辈,李老和蔼可亲,自然问起先祖父,问起《一论》,并说:章士钊老还问起过石醉六的大部头著作今在何方。可见还是有极少老前辈有所耳闻。
先祖父确实是一个偏于理知,追求真理的人,没有一切从俗的习惯,注重自己内在的潜修。自青年时代起怀抱着创造新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大志。他一生淡泊名利,只求实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责任,就是找到一种合符今后民族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的文化路线。在他晋升国府中将参军后,他就和家人说过,“我身上背着的不是将军的斜皮带而是枷锁,我要扔掉这个枷锁,自由做事”(此话是我们的堂姑石瀼白,即石力六十年代在北京告訴景作的),自由做事就是指他的著作《一论》。
1939年,他年届一个甲子,尚未了却这个大愿,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一刻一份了”。于是他孜孜不倦奋力笔耕,终于在1948年前完成了《一论》初稿,不想1948年疾病突然袭来,身体本不好的他6月终不治而与世长辞,他离开了他一生眷恋的国家和民族,离开了他未竟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离开了钟爱他的家人。《一论》出生面世的责任自然落在了他希望善述他的文事之次子石冲白,即我们的父亲的肩上。关于《一论》请见另文《石醉六哲学遗著<一论>始末》。
结束语
先祖父石醉六的一生有其奋起革命,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的一面,也有潜心学术研究,以建立中华民族新国家的文化路线为己任的一面。这样的人生史上并不多见。借助他在长沙三分校的下属徐君虎(1906-1995,曾任湖南省民革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的挽词作为结束吧。
《挽石醉六》
之一:学贯中西传“一论”,名成黄蔡并千秋。
之二:惟大学问,功高心愈下。是真淡泊,身殁道益明。
参考文献:
《六十年的我》石醉六著,邵阳日新印刷局代印,1940年
《蔡锷集》蔡端编,文书资料出版社,1982年
《新邵古今诗联选》蒋锡浩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P.150徐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