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人生——我的祖父石醉六将军(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石景作 查看:
1930~1940年是他十年的国民政府参军生涯,这十年主要是中日战争从发端到日寇的长驱直入。“中国民族要生存必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这是蔡锷在广西练兵的最高目标,直到此时才走上实行之路”。国府参军就是国府主席的武幕僚,他先后经历了蒋介石、林森和谭延闿三任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称九一八国难日)日寇侵占东北四省,祖父先后撰写了《救国百条》、《三转向运动》、《一个最有效的办法》等小册子,激励国人共赴国难。作为一个参军,并未参加实际的战斗,而“对于民族生存的方法有了更多的的隐忧”,1933年8月他写了《中国今后三十年》,这段时间他经过了一段苦闷的岁月,因为他从对列宁主义的了解,觉得列宁的作法有悖于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和马克思死后恩克斯的思想与著作,从而对苏俄有了看法,所以对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政策也有抵触。共产党这时有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组成红军,在瑞金成立了红色政权,国共两党围剿与反围剿和他的国家民族命运的考虑不能协调,甚至同情蒋介石在日寇入侵大敌当前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因为他期望国内形成共同的一股力量对日作战,因为“一部分的对敌总是吃亏的”。但是他也认识到红军是中国的第二种党军,对此他感到忧虑。在苦闷中他撰写了《荆棘丛中民族自尊心的两面》、《有礼的民族与无组织的国家》、《民族精神复兴的三诱导线》等文章。他认为“我们自己的国共关系如不解决对日作战终不可能”,“中国共派原是我民族一部分,急在燃眉的时候必须团结整个民族才能对外,如果反共便不能反日。”先祖父在1935年对共产党已有很大的期望,有诗为证。这是他在得知遵义会议的消息后写的:
《闻客谈,知遵义会议内容》
征衣前席我思贤,哀玉其行温且坚,
莫怪生涯常特地,神州纽在几人肩。
由此可见其时他对蒋介石已极度失望,故称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为贤为玉,而且认为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再度合作他就感到极度的“欢慰”。共产党内他也有很多朋友,前文已经提到一些,还有像谭平山、林伯渠、李维汉、成仿吾、田汉等,他在1948年看到蒋家王朝之倾,在病中还说:若能病愈,应该去见见共产党老朋友了。
由于祖父的健康状况已不适合前线杀敌,便渐于军事机密不发生关系,以其侄石祖黄(陆军大学毕业,时任第14师第79团团长)参加淞沪之战献身国家以补其缺,而聊以自慰,并希望他能善继他的武德。1937年祖母得了半身不遂,便获政府许可疏散在原籍工作。
祖父的另一面-诗人、哲学家
学贯中西潜心哲学,理智立命吟诗抒怀。
半生研究一论成篇,志存高远何日得嘗。
大多数的亲友都知道先祖父是一个军人,知道他与黄兴,他与蔡锷的深交及其辛亥革命时间的活动。但也有极少数的朋友知道他不仅仅是个军人,而且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和学者,特别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个诗人可以从他出版的诗集,如武冈集,危城集和庐山集可以了然,至于思想家、哲学家大多有些人只听说他在写一本名为《一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