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不平凡往事:对父亲周福堂的回忆(2)

辛亥革命网 2011-02-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仕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每当我回忆起父亲周福堂给我讲述的他参加辛亥革命的经历,以及他的为人处事都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现在把我所能记忆的往事写下

  张之洞调任湖北总督,看到八旗子弟兵的腐败,他决心组建“新军”。新军是在汉人和平民中招收的,而且是很严格的。我父亲在他的师父的鼓励下报名当了兵。当招兵的考官看了他的武术表演之后,当即把他分配到骑兵营(当时称马队)。张之洞为体现他的“新”字,在新军的骑兵营中除操练洋枪洋炮及马术之外,每天还有1-2小时的文化教育。我父亲由于有一年的私塾铺垫,再加他如饥似渴地吸取新的文化知识,两年后不仅能书写信件,还能看懂半文半白的上级发送的官样文书,因此被升为“棚长”(班长)。两年后在上司的安排下,我父亲考入湖北将弁学堂骑兵科(湖北将弁学堂是张之洞为培养陆军指挥人材的学校)。经一年的学习,结业后分回骑兵营任排长,两年后升职督队官(连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父亲从一介平民迈进了军队下级军官的行列,为后来参加和组织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身杯绝艺,士兵拥戴

  我父亲从一个普通士兵,五年内连升数职,不是靠运气,也没有任何靠山,是凭借自己的天份和不懈的努力。据他自己讲,练武功,真正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五更、睡三更。虽在入伍前有很扎实的武功基础,但马下的功夫和马上的功夫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也是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才练成“蹬下藏身”、“单手飞身上马”、“飞马下腰拾花”、“只脚直立马背,弯弓射箭”、“马上直立单臂握枪射击”。据说他能在一分钟内骑在飞奔的马上连劈十个人形靶,每靶相距五米,刀刀劈在要害处,心不跳脸不红;人骑在马上单臂持枪,连发三枪,枪枪击中红心。正因为有了这些基本技能和绝技,不仅深得上司的赏识,也使同僚们十分钦佩。

  我父亲由于有上述这些绝活,在他得到提拨之后,训练士兵,总是十分严格。要求他手下的兵士都能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他在练兵时,从不随便训斥,体罚兵士。这和他在湖北将弁学堂学习的知识有关。要知道当时在以旗人为主的清兵营里,不说军官的贪污腐化,只就管理和训练而言,老兵欺负新兵,满人殴打汉人,军官随意体罚下级和兵士的事屡见不鲜。我父亲在将弁学堂里学的是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管理、指挥知识,再加上他自己是从一个普通士兵走出来的,又接受了他师父好打抱不平、不欺弱者、行侠仗义的教育,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普通士兵的难处,所以真正做到爱兵如子。

  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他当连长时,在一次日常军事训练中,见到一个班长用马鞭抽打一个士兵,他就过去询问原因,得知被打的士兵因当天身体不适,有个别技术动作多次都不能过关,班长气愤不过就用马鞭抽打这个士兵。我父亲了解这个情况后,他不仅没有责怪这个士兵,反而是下令把那个班长禁闭一天一夜。第二天他把班长和士兵一起召集在操场上,首先自己把这个技术动作作了一个示范,并详细讲解这个技术动作完成的要领,接着又要那个班长和士兵按要求把这个动作练好。当他们按要求做好这个动作之后,我父亲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关班长的禁闭是因为班长打了士兵,同时他又肯定班长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欠妥。此外他之所以要那个士兵反复按要求做好这个动作,是要士兵明白训练时多流汗,战斗时少流血,甚至可以利用这么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技术动作,打起战来可以挽救自己或者战友的一条性命。

  新军的骑兵营驻扎在忠孝门外南湖营房内,隔着不远便有清兵八旗的队伍驻扎,清兵营的八旗子弟平时很少训练,多数时间均在营地之外饮酒作乐,欺侮当地老百姓。有时为了展示“八旗子弟”的威风,也跑到骑兵营来挑衅,惹起事端,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欺负新军的兵士。受到欺负的新军士兵也不敢声张,只得忍气吞声。我父亲发现了这个情况,经多次观察,了解到这些八旗子弟们只能玩一些“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真实本领。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秘密召集了身强力壮、武功好又聪明的士兵,把清兵营的八旗子弟引到南湖偏僻的地方,狠狠地教训了几次。受到教训的清兵才知道新军是不好欺负的,从此也不敢到骑兵营地寻隙闹事。这件事在几镇(相当于一个师)新军中悄悄传开,各新军营地纷纷效法。八旗子弟吃了哑巴亏,再也不敢到新军营地寻衅。这件事传到新军的上峰耳中,他们也觉得出了一口恶气,不仅不指责我父亲,反而提拔他当上骑兵管带(相当于营长)。我父亲在士兵中的威信也得到大大的提升,深受骑兵官兵的爱戴。

  三、精心谋划,首义功臣

  武昌这座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城市,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并不是偶然,这是历史的必然。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以推翻满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为目的的革命组织,在全国多处起义告负后,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少数人在个别城市举行革命活动,是不能推翻满清政权的,满清虽然腐败,但毕竟建朝近二百年,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击垮的。认识到这点,这些革命党人便寻找机会,秘密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而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了创建一支新的队伍,成立了“新军”。而“新军”招收新兵是以汉人为主体的。革命志士在武汉建立的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文学社,也趁此机会秘密在新军中发展社员。我父亲由于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特别是他亲眼看见八旗子弟欺侮老百姓和集体强奸汉族妇女所表现出来的愤慨,都被文学社的负责人之一熊秉坤等人觉察了。在我父亲就读于湖北将弁学堂时,几经接触,在我父亲公开向他们表达了自己愿意参加文学社的意向后,秘密地接受他参加文学社。我父亲从将弁学堂结业后,回到骑兵营,多次被上峰提拔,他的特殊兵种的特殊地位,使他自然成为文学社在骑兵营中的领导。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