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不平凡往事:对父亲周福堂的回忆(4)
辛亥革命网 2011-02-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仕珍 查看:
四、身先士卒,保卫胜果
武昌起义的成功,震惊了全国,全国各地纷纷效仿,通电全国宣布支持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脱离满清政权。清政府见第一次镇压起义失败,只得起用袁世凯。袁世凯便带着他在天津训练的新军南下,企图与起义军决一死战。战斗打了十几次,双方互有攻守。袁世凯的新军企图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扼杀在摇篮中,而义军则固守武汉,英勇奋战,保卫革命成果。我父亲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带领他的骑兵团纵横在各地战场。他最得意的战斗是黄陂战役。当时从北方南下的清军在黄陂集结约有两个镇(师)的兵力,我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带领他的骑兵团的精锐,长途奔袭七十里,突然出现在清兵营面前。清兵营刚从北方南下,还没有来得及休整,被从天而降的骑兵惊呆了,不知所措。我父亲见此情况,果断下令向清兵发起攻击,一时千骑冲锋,马刀挥舞,直向清营冲去。清军虽有两镇(师)人马,总数超过骑兵团数倍之多,但由于是仓皇应战,两镇清兵很快地被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惨重。我父亲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手持马刀,不断向敌军砍杀。据说他在这次战斗中用马刀砍杀清兵十多人,大大鼓舞了参战士兵的斗志,以少战多,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是敌人毕竟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虽节节败溃,但也造成骑兵团的重大损失,战斗结束时,骑兵团只剩下一个营的编制。我父亲在这次战斗中也身负重伤,被送回武汉治疗。
黄陂之战在中国无数次战役战例上,算不上什么,但在保卫武昌起义的成果上,却有无可抹杀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战强的战斗,而且这是一场首仗,它大大鼓舞了义军的士气,削弱了北军的战斗意志。同时这场战斗,打乱了北军的集结计划和整个部署,为后来保卫武汉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保卫武昌首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约一个月的治疗和休养,我父亲伤势有了好转,骑兵团也经过休整补充,恢复了在黄陂战役之前的情况。我父亲回到前线,并带领他的骑兵团驻守在随州达半年之久,再次为保卫武昌首义的成果作出了贡献。
五、退出军界,造福社会
在我父亲养伤和驻扎随州期间,老奸巨滑的袁世凯利用他掌握兵权的有利形势,向南北双方施加压力,在全国各地纷纷宣布支持武昌起义的大前得下,不久南北合议,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二百多年的清政府彻底垮台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也当上了国民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在离汉赴京任职前,召见我父亲,希望把我父亲带领的骑兵团扩编为一个师,由我父亲担任师长兼他的待卫长。我父亲因看不惯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便以有伤在身为由,婉言谢绝了黎元洪的任命,表示愿留在武汉,带领他的骑兵团驻守武汉。黎赴京后仍给我父亲很大的优待,不仅每月除了领二百四十元大洋的月薪,还特批每月二百四十元大洋作为安家之用。
袁世凯在北京做了八十多天的皇帝梦,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和声讨中给历史留下了羞耻的一页。从此全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武汉也被吴佩孚控制。吴为扩充势力,派他的参谋长找到我父亲商谈:表示可以把我父亲带领的骑兵团扩充为骑兵师,由我父亲担任师长一职,但附加条件是必须服从吴的指挥。我父亲认为这是为吴佩孚等人打内战当炮灰,于是毅然以旧伤复发为由,辞去骑兵团长的职务,退出军界,回家休养。
辞去职务,退出军界之后,我父亲并没有从此隐居,而与其他人一齐投资武昌造船厂、电厂、纺纱厂和印染厂等工商企业,希望走工商救国之路。武昌电厂的建立,使武汉人民开始告别点桐油、煤油灯的历史,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