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英杰——武昌起义战时总司令部副官长(4)
辛亥革命网 2010-1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石生 查看:
五 浴血奋战 保卫阳夏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派军镇压,当时清政府集中了北洋陆军的精锐沿京汉铁路南下,进攻汉口和汉阳。为保卫首义之都——武昌,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历史上称为阳夏(指汉阳、汉口)之战。
刘家庙位于汉口市区以北5公里,是京汉铁路一个小站,这里是防守汉口的最后一道门户。
10月27日(农历九月六日),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刘家庙交战。周定原与都督府内诸同志在汉口指挥督战。10月28日,敌人(清军)逐渐逼近汉口火车站。周定原与鲁鸿胜等计划分三路进攻。鲁鸿胜率队由铁道进攻。周定原率队由歆生路进攻敌人,左翼由杨君率队由铁道以北进攻敌人。右翼鲁鸿胜因负伤而退。而左右均攻不能进。周定原遂渡江与都督黎元洪谋曰:“我周定原今日督战虽不利,但判断敌人今晚不能越歆生路一步,何也?因为敌人尚不知我军虚实若何。这样新兵决不能用,欲保全汉口,非用老兵不可。”当天,黄兴到达武昌,立刻被推为战时总司令官。黄兴采纳周定原建议,乃下令提老兵,得四百余人,周定原带队同往渡江。终于夺回歆生路以东之地。后因无援应,遂败退。此时周定原与邝汉卿、曾振汉等督战至晚,北风大作,敌人因风纵火,整个汉口烧得满天通红,敌人意图乘势而取汉阳。周定原又与 吴兆麟谋曰:“赶紧派数营驻扎在大别山之南麓,以壮汉阳铁厂守兵之胆,可保无事。”同时主张最好是夜袭取敌人。因为没有组织起敢死队的原因,而此主张没有实现。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11月2日革命军奉命撤出汉口,退守汉阳。当天,黄兴到武昌参加了都督府的军事会议,黄兴在报告中分析汉口战事失利原因有五条:一、各队新兵太多,未受过训练,难以指挥。二、军官多从弁目提升,指挥能力太差。三、各队战斗日久,伤亡过多,官兵均甚疲劳,一闻敌方机关枪声,即纷纷后退。四、兵士是在武汉附近招募来的,夜间多私自回家,战斗员减少了多少,军官亦无法查实。五、我军只有步枪而无机关枪,且只有山炮,亦不能抵御敌方的管退炮,因此较敌人的损失为重。我军有一优点为敌人所不及,即我军冲锋时异常勇猛,敌人虽系北洋久经训练的军队,每遇我军喊杀时即后退,我军所恃者全靠这一点猛劲。
革命军从汉口撤退后,战争的重点就转移到汉阳了。汉阳在武汉三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汉阳的龟山,在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市中,地势最高,占领汉阳,可以控制武汉三镇。同时,汉阳铁厂和兵工厂也在这里。因此,汉阳的得失对湖北战争的全局关系极大。
到11月初,敌人攻打汉阳,逐渐逼近汉阳十里铺,都督府内参议,参谋热血澎涨,愿拼一死,不去者毙以枪。周定原慷慨激昂解之说“我等虽不才,犹人身之骨,有则立,无则堕。”部分同志终于渡江而去。当夜,参谋次长杨玺章结果死于战斗中。而汉阳终未收复。
汉口、汉阳保卫战,前后近两个月。尽管这两处最后都被清军攻占,但它在近两个月时间内吸引住了清军的主力,使它无力他顾。这就为各省的相继响应,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到汉阳失守时,已有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福建、广东、四川等十多个省响应独立。汉阳失陷后五天,南京也宣告光复。全国的局势已经改观。而在汉口、汉阳的战斗中,革命军虽然存在着训练不足,纪律松弛等弱点,但一般说来它的士气是高的。在白刃战中常使清军感到恐惧。有些部队,特别是起义前就参加革命活动的老兵在近战,夜战中,打过一些好仗,给了全国各地以很大的鼓午。在保卫阳夏四十九天战斗中,革命军方面,殉国有姓名可记者,只三十二人,无姓名而确记数字者,四千二百八十余人,死伤浑列者为二千三百七十余人,受伤未列者为一千七百三十五人。这数千名无名英雄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奋起抗击清军的进攻,保卫汉口和汉阳。他们作出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的。
六 临危不惧 坚守武昌
汉阳失守,都督黎元洪与黄兴总司令商议准备放弃武昌迁南京。周定原开始听说,疑信将半,后来开会,都督果然宣布其事。周定原与孙发绪、范腾霄、曾振汉、刘春甲、高尚志等力斥其非,周定原说到:“武昌为起义首都,各省仰重,武昌一弃,天下瓦解。不若招集散兵,沿江防御,以死守武昌。”经众人强烈反对,最后决定不迁之计。于是周定原等人要求拟一训词,周定原与刘春甲、马葆黄、张盘等赴各营演说,告以招集散兵方法(补充兵源),申明大义,告诉大家此次汉口、汉阳保卫战失利,不是革命军战术过失,由于新兵未训练的原因。现在商议停战数日,赶紧训练,攻虽不足,防则有余。没几天,失散的革命军兵士都集中回营。
汉口、汉阳保卫战失利后,局势异常严竣。清军大军压境,大有吞并起义军之势。当时鄂军政府主要领导纷纷离开武汉,黄兴拟公开提出辞职,毅然乘船东下,往南京方向去了。战时总司令蒋翊武离汉,都督府参谋长杨开甲辞职。鄂军政府拟解散,军政府所属人员路费都发了。革命局势危在旦夕。
汉阳失守后,为稳定局势,在一次战时司令部军事指挥决策会议上,周定原坚定有力提出了面对当前局势挽救大局的十六字方针:“坚守武昌,以待外援,虚张声势,镇定人心。”所谓虚张声势,镇定人心,就是在武汉各处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并向外地寄发,广泛宣传。布告,传单内容大致为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南起义了、江苏起义了、广东起义了、四川起义了、江西起义了、云南起义了……(实际上当时还有的地方没起义)清政府统治已摇摇欲堕,维持不了几天。这样即坚定了驻守武昌的革命军及民众的信心,也动摇了清军军心。此谋略得到战时总司令部会议肯定,并下令按其方针,分配任务,具体执行。
周定原在革命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深思熟虑地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不仅反映了他临危不惧坚定的革命信念,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聪明智慧和雄才大略,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推动了历史进步。
在吴兆麟、周定原、刘春甲、黄楚楠等一批坚定的起义官兵守护下,革命军没有向强大的清王朝军队屈服,没有向清政府妥协,保住了首义之都——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