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英杰——武昌起义战时总司令部副官长

辛亥革命网 2010-1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石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起义的新军下级官兵,特别是打响第一枪,首举义旗的新军工程八营的下级官兵在这次起义中的历史功勋将彪炳史册,永垂千秋。周定原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爆发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为争取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壮举,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武昌起义是湖北革命党人领导下的湖北新军下级官兵的起义。这些由贫苦知识分子,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军下级官兵,身处社会最底层,备尝失业、失学及生活的痛苦,对现实社会抱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在革命党人宣传、教育、启发和组识之下,他们中一部分人成为反清的革命者,有的成为武昌起义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为武昌起义的策划者,组识者和领导者。成为清王朝走向灭亡的真正掘墓人。武昌起义的新军下级官兵,特别是打响第一枪,首举义旗的新军工程八营的下级官兵在这次起义中的历史功勋将彪炳史册,永垂千秋。周定原就是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一位杰出代表。

  一 出身寒门  勤奋好学

  周定原1884年出生在湖北沔阳县(现为仙桃市)袁市乡周廖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周官鸿曾读过几年私塾,在乡里也算一个能干的农民。全家靠种田为生,种田之余还开了一个点心糕饼铺,自产自销。母亲刘氏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懂点中医,常给邻里乡亲治点小病。周定原有两个姐姐和三个弟弟,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父亲为了让长子周定原接受良好教育,5岁就被父亲送进学堂读书,在水深火热的清朝末年,贫苦的农民家庭支撑一个孩子读书要靠全家勤劳苦作和节衣缩食才勉强维持,以至于周定原两个姐姐和三个弟兄都没有钱上学读书。两个姐姐先后嫁人成家,三个弟兄一直在家里耕耘劳作不曾进过学堂。

  周定原从小禀性诚实,素有远志。他深知农民的孩子入学之艰难,生活之艰辛,在学堂里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成年后仍好自学。

  二 少有远志  投身革命

  1904-1907年,清王朝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厉行新政,风气大开,有志之士,以科举既废,乃投笔从戎。当时清政府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力量,开始编练新军,新军的装备和训练都比较好,它的战斗力仅次于北洋六镇,而为南方各省之冠。由于新军是以西法操练的,招募新军士兵标准,要以能识字为原则,文理粗通者更好。恰好在这时,科举已停,一般知识分子不能不另谋出路,家庭环境好的出国留学(日本最多),其次就地投考学校。没有钱的就投入新军当兵。新军招收读书识字的人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周定原离乡赴汉,投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1907年考入陆军特别小学堂。陆军特别小学堂是张之洞创办的一所培养近代化军事人才的学校。由新军挑选文化程度较高的士兵入学,毕业后任新军下级军官。这些在校的士兵称为学兵。蒋翊武、邓玉麟、刘复基、蔡济民、吴醒汉、高尚志、甘绩熙等都曾在这里学习。

  周定原在陆军特别小学堂里努力学习近代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结识了一大批有抱负的革命志士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工程营任司书生。

  1907年8月,由中国进步的留日学生居正,刘公等在日本东京成立共进会。1909年孙武从日本归来,携带共进会章程、志愿书、旗帜等文件到武汉与焦达峰商量,准备加强湘鄂等地会党的联系,以发展组织,并筹建了湖北共进会。将机关总部设在汉口法租界长清里(后迁俄租界楚善里)。

  周定原是最早加入共进会组织的军界人员之一,他经常身穿便服与李维广等频繁出入汉口长清里的共进会总部,与共进会其它同志商议共进会组织发展及其活动,策划起义之事。1911年7月共进会核心人物牟鸿勋、刘尧臣、刘湘举等认为周定原足智多谋,善与人处,在军界下层官兵中很有威望和影响,一致推举周定原为军界起义的发起人。周定原当即表示不辜负共进会同志们信任和重望,说:“作事潜谋易,而求实难,自今以往,当以无形之竭力,胜有形之竭力,必须达到目的而后止。”后来他在工程营找到左队队长吴兆麟多次与其分析局势,商筹起义事宜。

  在新军工程八营,周定原负责共进会组织工作,工程八营许多同志经他介绍入会。当时工程八营班长,首义功勋曾振汉就是由周定原介绍加入共进会,以后曾振汉成为军界中共进会骨干,武昌首义和汉口、汉阳保卫战中英勇善战的壮士。在熊秉坤、周定原等同志积极组织下,工程八营革命党人组织工作发展迅速,工程八营革命党的人数最多时达二百多人,占全营人数的十分之四,许多没有参加革命党的士兵,对革命也抱着同情的态度,能够随同行动。革命党人在营内能够左右全局。因此,该营起义后,能以比较完整的建制投入军事行动,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这在起义初期那种混乱情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