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英杰——武昌起义战时总司令部副官长(3)
辛亥革命网 2010-1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石生 查看:
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武昌的局势。10月11日辰刻,起义各部共计约四千人,其中非革命分子而临时同情革命的占多数,吴兆麟这个临时总指挥只是个下级军官,显然也不足以服众。革命党同志将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带到楚望台临时总指挥部,令其指挥。而黎元洪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周定原乃告以此次起义是如何运动,如何组织,实非暴动,黎元洪心稍安。到中午,黎元洪忽然说张彪欲表同情,诸同志亦极欢迎。已而张彪果带辎重营兵士并旗兵多人,传各官长至右旗集合。周定原冷静分析微窥其意,似欲歼灭革命同志者。复令开炮击之,张彪知计破,仍然逃遁。傍晚,周定原乃同黎元洪到谘议局,创定军事参议顾问,以总其成,分配办事人员职守,以安其秩序。武昌起义时,周定原在楚望台临时总指挥部一直协同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指挥军事行动。自从10月10日天黑起义至11日正午,起义军即将武昌全城完全光复。起义军共死伤二十余人,督署守兵死四十余人,伤三十余人,旗兵共死五百余名,俘虏三百余名。起义军胜利的旗帜在武昌城内高高飘扬。以新军下级官兵为主的起义军终于以胜利的音符吹响了清王朝灭亡的号角。
尽管武昌起义前夕,起义军事指挥部遭到破坏,革命党起义主要领导人有的被捕,有的逃亡在外。准备起义的部队处在群龙无首状态。周定原、熊秉坤等新军中的下级官兵在失去上级领导的情况下,勇敢揭竿而起,不但忠实执行了原军事指挥部的起义计划,同时在军事行动上有更慎密的思考和发展,而且能因时、因地、因情况变化作出正确果断决策。在历史发展关健时刻,担起了领导起义的重任,推动了革命的成功。
武昌起义虽然是新军下级官兵仓促起事,但不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乌合之众所能成功的。武昌起义成功是有起义的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周定原、熊秉坤、吴兆麟等起义指挥者正确的领导和远见卓识的指挥思想以及他们的那种英雄虎胆,勇敢无畏的伟大精神所决定的。
四 推翻满清 创建新政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派人分途敦请各机关之热心革命同志及城中之绅耆父老,到咨议局开会,以讨论目前所要进行的一切紧急应办之事宜。到10月11日下午,到咨议局开会的有黎元洪、吴兆麟、汤化龙、胡瑞霖、张振武、李作栋、陈磊、陈宏浩、刑伯谦、李翊东、赵学魁、杨玉如、苏成章、向钟、刘公、蔡济民、徐达明、王文锦、吴醒汉、邓玉麟、高尚志、周定原、高振宵、方定国、李国荣等。大家齐到咨议局会议厅开会,公举汤化龙为会议主席。并商议作出以下决议:
1.以咨议局为军政府。
2.称中国为中华民国。
3.改政体为五族共和。
4.规定国旗为五色,以红、黄、兰、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为一家。
5.称中华年号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0九年。
6.当以黎元洪为都督,布告地方。
7.移檄各省,并照会各国领事,宣布满清罪状。
8.布告全国国民并军民长官。
9.布告湖北各府州县。
10.军政府紧要谕令。
11.致书满清政府。
12.布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促其觉悟。
13.军政府暂设机关四部:甲.参谋部。乙.军务部。丙.政务部。丁.外交部。
14.设立招贤馆。
以上各事议定后即分途托人办理。湖北都督府成立,周定原任都督府军事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