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4)
辛亥革命网 2010-11-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喻一安 林林 查看:
北伐军占领武汉以后,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各级党政组织急待建立,急需大批人才,各级学校也需要党义教员,湖北政府研究决定,分别成立党务人员讲习所、党义研究所和文官养成所。文官养成所设在武昌(现武昌区人民法院西面乡公祠旧址),其宗旨是为了培养地方行政人员。喻育之任事务主任兼教员,共产党员董必武、李汉俊、詹大悲等,均在文官所任教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动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叛变,大肆逮捕工人领袖和共产党人。由于文官养成所是由国共两党合办的,学生中不少是共产党员,文官养成所被迫停办。
1928年,喻育之赴南京任军事委员会《革命军日报》社长。
1930年,喻育之任湖北省党部委员。1931年,接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那年,湖北遭受水灾,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省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当时左右军政大权的是徐源泉、夏斗寅等人,为了增加内战经费,向省政府主席何成濬建议,由湖北省银行发行5万元的钞票。这种钞票既没有硬币储备,又没有物资作抵,实际上是一种骗局。必将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喻育之得知对何成濬说:“过去湖北官钱局滥发钞票,结果倒了票,人民受害,怨声载道,我们再也不能做这样的事了!”过了几天,何成濬派省政府秘书劝说喻育之,说何主席执意要发行新钞票,叫他不要再坚持。喻育之为了表示反对,向何成濬提出辞呈,结果钞票未发行,喻育之因此事离职。1932年至1937年间,喻育之任湖北省国民会议选举事务所总干事。湖北省农村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36年,武昌地方当局修建张之洞路时,将湖与祠隔开,喻育之倡义在祠堂门外,建起一座三门的柱石牌坊,与享堂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堂内供奉辛亥首义牺牲的众多烈士牌位,喻育之还向居正等人,以及海外人士募款。从此“三烈士祠”改称“革命首义烈士祠”。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我国全民抗战的序幕。喻育之时任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是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兼任,省党部办公一切党务工作,都由喻育之全权处理。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主要机构,由南京迁到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1937年10月,在董必武同志的领导下,组织了以郭述申、陶铸、钱瑛等为成员的中共湖北省委员会。为了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董必武、郑位三同志会见了喻育之。会见时,董必武拿出中共湖北省委致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公函。大意是:“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日寇铁骑侵入我国国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全国各党派及各界人士,都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消除成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希望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也采取相应措施,以期团结抗日,争取最后胜利。”喻育之看后,马上答应,立即分函各地、县党部书记长,阐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
1938年4月,国民政府通过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这是一个战时民意咨询机构,各党派主要负责人和名流学者、工商界著名人士,都被选举为参政员。中国共产党员毛泽东、董必武、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陈绍禹、邓颖超七人为参政员,喻育之也被选为一、二、三、四届的国民参政员。
1938年7月7日,纪念抗战一周年,喻育之亲眼见到武汉三镇为募集抗战经费献金的动人场景。这次爱国运动,是由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等发起的。从早到晚,人们川流不息地来到六个献金台献金。有的献出金银首饰,有的献出大量钞票,人力车夫献出一天拉车所得的几角钱。这一行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热血沸腾、同仇敌忾的精神。更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在此期间,冯玉祥先生书赠喻育之一副对联:“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于1939年2月在重庆举行。这时中国在战场上失利,日本首相近卫近麿发了声明,以“建立东亚新秩序”等口号,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等投敌求和。这时,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少数人对抗战失去信心,中国面临战与和,存与亡的紧急关头。会议期间,许多参政员都发表了不同想法的讲话。董必武同志以湖北同乡和老友关系,邀请湖北代表孔庚和喻育之,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吃饭。做了几样家常菜,清爽可口。董必武在席间,再次感谢他在武汉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军警追捕时,喻育之的长兄喻镜清将他藏匿在德兴衣庄。日后,喻育之又找驾货轮的袁祥福,将他安全转移到上海的救命之恩。喻育之也回顾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与共产党人共事的情景。喻育之说:“蒋介石想一手遮天,搞一个党、一个主义的独裁政治,是不得人心的,国共两党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抗战胜利!”。
1942年,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后,喻育之被委派到万县担任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副主任。同时被推选为湖北旅川同乡会会长。当时,湖北逃往万县的难民多达20多万。喻育之在万县为这些难民做了安置工作。他还亲自到万县监狱视察,对监狱管理制度以及囚犯生活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在经济工作方面,喻育之做了发展战时生产、稳定物价等工作。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1946年春,喻育之挚妇携雏,扬帆出蜀,日夜兼程,直趋武汉,转赴黄陂。
深遭日寇蹂躏的黄陂县,昔日繁华的城廓,如今成为碎瓦颓垣,一片荒榛断梗的惨景。许多亲友都向喻育之叙述日寇在黄陂所犯的惨绝人寰的罪行。喻育之独自来到鲁台山的“双凤亭”下,这里当地人民称此地为“枉死城”。目睹此景,喻育之痛感祖国疮痍,立志为百姓竭尽心力。回到汉口家中,喻育之把他在家乡搜集到的日寇在王家庄犯下的滔天罪行,都一一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