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位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

辛亥革命网 2010-11-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喻一安 林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喻育之,名喻义,字英才。他平生以情恕人,以理律正,豁达开朗的性格,使他长寿。 ,最后一位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
 

  喻育之,名喻义,字英才。出生于1889年12月31日(阴历乙丑年腊月初九),湖北省黄陂人。幼时,在黄陂读私塾。1902年来到武汉,就读于汉口私立官话简字学堂。1906年,喻育之考入北京江汉中学,学校里的教员多为博学有志之士,他们痛恨满清政府对内欺压百姓、对外丧权辱国的行径,向学生介绍西方书刊,灌输民主、自由思想。喻育之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知识,也开拓了眼界和胸怀,萌生了救国救民,革旧图新的思想。

  清朝光绪年间,湖北总督张之洞锐意维新,致力图强,除旧布新,力排众议。在湖北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布纱丝麻四局以及许多民用工业。在教育方面,创办了文武学堂,文学堂有经心书院,武学堂有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以后又创办了陆军测绘学堂。

  这时,科举废除、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已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喻育之决定弃文从武,于1910年,考入武昌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学习。

  19世纪末,在日本和欧洲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后,联合军界人士,秘密建立“日知会”等革命组织,到辛亥革命前夕,这些革命组织联合归并成为“文学社”,“共进社”。这时,正在陆军测绘学堂学习的喻育之,除了学习三角(大地三角测量)地形、制图、军事等课程外,还偷阅了很多革命书刊,如《扬州十日》、《湖北学生界》等,以及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后又进一步阅读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讲稿文章。开始对孙中山先生树立了信仰。1910年,喻育之由同学王寿同学介绍,加入了“共进会”。在这期间,同学们经常在学校内秘密地、巧妙地传递革命信息,联络校外新军代表,积极策划起义活动,逐渐形成声势浩大的暗涌的革命浪潮。

  武昌起义前夕,“共进会”的成员在武昌湖北陆军测绘学堂里,掀起了一场剪辫子风潮。一天,晚自习后,喻育之和李翊东准备了几把剪刀,号召大家一起剪辫子。在当时,剪去辫子就意味着“背叛”清朝,有杀头的危险,为了表示决心,大家决定先签名,后动剪子。但是,谁先签名呢?喻育之将一个铜制洗脸盆翻过来,沿盆的边缘签上自己的名字,接着大家也纷纷签名,上百名同学辫子全部剪了。剪辫子风潮迅速波及到其他学堂和湖北新军兵营,成为革命党人矢志革命的标志。正如孙中山先生宣告的“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1911年10月9日,因孙武在汉口楚善里制造炸弹失事,清廷政府军警进行大搜捕,革命机关遭到破坏,彭楚蕃、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恐怖气氛笼罩着武汉三镇,城门关闭、交通断绝,清兵继续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危急,革命党人被迫策划提前起义。

  10月10日清晨,测绘学堂的大门紧闭着,校门口有三十标旗兵巡逻监视。同学们偶尔在操场探望。十五协统王得胜(人称大草包)大声呵斥道:“此刻军警正在捉拿‘革匪’,不与你们相干,你们好好读书去吧!”同学们暗暗骂道:“真是一个大草包,身为协统,却不知道我们都是革命党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