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祖父杨德麟、叔祖父杨毓麟兄弟

辛亥革命网 2011-09-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道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亦是吾叔祖父杨毓麟殉国100周年;祖父杨德麟殉国97周年纪念。作为后人的我,特书此文以表追思。 ,缅怀祖父杨德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亦是吾叔祖父杨毓麟殉国100周年;祖父杨德麟殉国97周年纪念。作为后人的我,特书此文以表追思。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乘长沙往高桥的班车,在高桥镇下车后,前行大约300米,往右拐进一条刚好只能走一辆汽车的土路,就可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大群白老仙(即白鹭)在树林上空忽高忽低地翩翩起舞。走到路的尽头,才看到一张并不大的大门,嵌在由树林围成的围墙中。跨进大门,是一条小路。小路的右边是几排整齐的树木,小路的左边是一个很大的水塘,水塘的另一边是菜地;路的正前方即是住宅,住宅的后面则是一座小山坡,山上是茂密的树林,最粗的三个大男人手拉手都围不拢。这便是当时颇有名望的“甘草坑”杨家。祖父杨德麟,叔祖父杨毓麟、杨殿麟先后在这里诞生。

  祖父杨德麟,又称杨德邻;派名杏生,号性恂。1870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高桥甘草坑。因其父去世甚早,故家境贫寒。时年十岁的德麟正当是入学读书的年龄,可由于无钱交学费只好留在家中与时年八岁的二弟毓麟一起担当了教授幼弟殿麟之重任,且对殿麟“期望甚殷,督责甚严,稍荒课业则垂涕而告曰:何以慰母心耶?”【1】。以至殿麟成人之后发出感叹:“殿麟今日之稍有知识,实两兄之赐也”。吾祖父德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勤学问,不屑屑于举业。”【2】;德麟、毓麟二人十份懂事,见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其母悲痛万份,于是两兄弟加倍努力学习。毓麟自幼聪惠,“年未成童,即已知名。”12岁即为清郡庠生(即秀才);吾祖父德麟感到羞耻,仿效古人悬梁刺股之精神将发辨末稍用绳牵扯吊在屋粱上——磕睡时,头往下一栽即被扯醒,就这样发奋攻书,每晚至夜半,于是继弟而入阜庠,16岁考取清郡庠生。由于兄弟二人努力于学业,使其母于悲痛之中得到极大的安慰。

  他自幼研读经史地理古文,尤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且好学深思。1902年毓麟留学日本后常劝其兄德麟东渡留学日本。然此时殿麟病残,家境奇宭,吾叔祖父毓麟忧国忘家,不问生计;全家衣食,赖吾祖父德麟一人支持,故吾祖父无力留学日本。他于同治壬寅年(1902年)冬,受江西余氏之邀请,到其家教馆,带余氏子弟进京游学,兼任瞿鸿机家庭教师。1903年,回长沙,应明德学堂胡元倓先生之聘,在长沙明德、经正等学校任教,“和黄克强同主讲席”【3】向学生宣传反清的革命思想,“辄以种族思想灌输青年,湘中革命思潮之发达,盖自此始。”。1904年秋,黄兴、刘揆一等发动长沙起义,不慎事泄失败,亡命日本,吾祖父德麟只得回家躲避数月,于1905年夏,作为湖南省派遣的官费留学生留学日本,稍偿夙愿。先入弘文学院,继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就读。他“研习政法,大量翻译欧美名著,皆借他人名义出版发行。课后调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眼界顿开,思想也因之大变”。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黄兴等力邀他加入同盟会,因他此时还倾向于改良,故他以“宗旨不合,未允参加”【2】。1906年他加入日知社;同年其二弟毓麟加入同盟会,兄弟二人虽政见有别,但他十分支持其二弟毓麟的革命活动。

  1907年2月他与留日友人杨度、陆鸿逵、胡元倓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宪政会,政闻社,宪政工会等组织。其“宗旨在于预备立宪进行之法,以期宪政之实行”,并提出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回国后他积极投入上书请愿活动,要求立宪,并赴东南各省游说,旋回京城创办《中央日报》社,任编辑,代表舆论,指责当局之腐败无能,鼓吹君主立宪和地方自治。曾著“法律学小史”、“法律学小史(续)”及“筹蒙芻议”。其中“筹蒙芻议”一书,对边疆蒙古的危机深表关切,提出经营蒙古,保卫蒙古的真知灼见。此书被奉天(即现在的沈阳)的民政使张元奇推崇备至。张在奉天设立全省的地方自治筹备处,盛邀德麟公到奉天主持此事。

  祖父杨德麟在奉天三年,创办《自治旬报》,亲往奉天各县考察,痛切指出政府弊窦,宣传地方自治主张。

  1908年他加入南社,是著名的南社成员,(南社是著名的文学团体,由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发起,于1909年成立于苏州虎丘的张国维祠,张国维是明末崇祯年间的苏松巡抚,清兵入侵后,他起兵抗击清军,以身殉国,南社以张国维祠作为会场,寓意即是反清,袁世凯称帝后又反袁。)写有很多著作,可惜大多毁于“二次革命”的战火之中。

  1909年,清朝廷宣布“预备立宪,维新图治”,湖南咨议局多次邀请祖父,希望他加入咨议局。1910年祖父回到长沙,对湘省立宪提出很多建议,但当局只是敷衍塞责,没有行动,他便愤而辞湘,仍归奉天。积极组织国会请愿运动。他希望通过和平请愿等合法斗争,迫使清政府实行民主强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